月饼本是古人秋天祭拜月神的祭品,为何会演变为中秋节必备美食?

月饼|适逢中秋夕,赠尔一金轮

一、

几百年前,北宋的某个中秋,玉蟾高卧东天,夜已微凉。

庭院里一片寂静,只有风叶簌簌,房内烛火未熄,暖着烛台,昏光打在人身上,影子印于窗纸,如墨如画。

此间主人是苏轼,他正在吃一块月饼。

素以乐天的性格闻名的苏轼一生纵然萍踪浪迹却也未曾失了名士风流。然而此刻,这位写出“千里共婵娟”的大文豪兼老饕,慢嚼着糕点,缄默良久,忽而竟泪流满面。

一首诗随他的笔墨流传至今,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一块月饼,令豁达的苏轼司马青衫,让人不禁疑惑,它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答曰:然也。

不仅如此,自古而今,在中华地界上,提到中秋美食,月饼毫无疑问是榜首。民间早有歌曰:“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千百年来,中秋嚼月作为一种习俗延续至今,并随时代更迭与不同地区的民俗相融合,深刻为各地人民所喜爱。

每逢佳节,人们便将蜜饯、果脯、青红丝等各色各味的馅料裹进面皮,同时也把这世间最美好的期盼寄托于这一块小小糕点,咬下一口,真情溢满,聚散释然。

那么,作为团圆象征的月饼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嚼月”之俗又从何所起?

佳节将至,今天我们就来唠唠月饼的前世今生。

二、月饼概念的前世起源:明月有心应照我,不使人间少信徒

首先,月饼的概念应始于中秋和中秋节的概念之后,这一点毋庸置疑。

历史上关于“中秋”字眼的在《周礼》中就有章可循:“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这里“鼓吹幽雅”的祭礼类似于拜月习俗,古时民间就有“秋夕礼月”之说,亦有“秋暮夕月”的习俗,礼月、夕月都是祭拜月神的意思。

《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和《梦粱录》中也有对拜月风俗的记载,虽时间小有出入,好在祭礼都大同小异——拜月者皆需挂神像于月初的方向,设供桌、摆供品,拜祭之。

有关月饼的来历,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这种秋日祭礼的祭品。

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逐渐演变为轻松地欢愉,月饼便也随之褪去了神圣的外衣,开始以传统美食的身份走进千家万户。

另外,除“祭品前身说”,月饼因带了一个饼字,又有一说,即“胡饼前身说”,很多时候二者互有交集,那就是仁者见仁了。

先说胡饼,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里,“饼”的字眼已不稀罕——其实早在商周时期江浙已有人做“太师饼”祭闻太师的说法。

到东汉时期,饼作为日常主食已发展出多个种类,胡饼就是其中之一。

一种是较大的圆饼,均匀撒上张骞自西域引进的胡麻(即芝麻),一口下去,酥脆留香;另一种以同源于西域的胡桃仁作馅,是胡饼又是早期的馅饼,也算是别有风味。

汉灵帝甚爱胡饼,京城洛阳饼因此一时风靡,至魏晋还有圣谕记载:“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可见当时当权者对胡饼的青睐。

理论上来说,上述几种胡饼,都可看作月饼的前身

今生:鱼龙舞里,一抹明黄月色

而“月饼”作为传统美食的名称真正意义上的出现,始于唐宋,兴于明清。

唐前虽然已有中秋祭祀月亮的传统,但还没有出现“月饼”的字眼。别说“月饼”,就是“中秋节”,也是唐朝初年才正式形成,正史《唐书·太宗记》中首次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凭证。

唐代有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经济发达,娱乐活动发展繁荣,这一时期的中秋节,人们借明镜般的皓月抒发志向,寄托思念,赏月、玩月之风亦颇为兴盛。

既然中秋节有了,过节又不能只是赏月,要有美食来祭月和品尝,那浑圆似月的胡饼就是最佳选择,“月饼”的概念也就随着胡饼被搬上供桌和餐桌,逐渐司空见惯、水到渠成了。

例如唐文宗年间,曾有日本遣唐使圆仁法师所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录:“……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这里写到“饼食”,虽未明说是月饼,却也八九不离十。

到了宋朝,中秋节已成为很重要的节日,不仅赏月之风兴盛非常,更重要的是,“月饼”终于从中秋传统美食的一个概念落到了实处,有了独属自己的姓名。

不再是作为“月饼”的“胡饼”,而是作为“月饼”的“月饼”。

南宋吴自牧在专门记载宋代民俗的《梦粱录》中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应于市食,就门供卖……”

我们可以想象,中秋佳节,汴梁城里,店家酒楼匝绸挂彩,街道巷口热闹非凡,行在其中,舞草龙者、砌宝塔者络绎不绝。满脸笑意的人们焚香拜祝,红木的供桌上,刚买来的新鲜月饼伴着糕点的清甜……明显,作为商品的月饼一经推广,便将姓名列在了中秋宴饮清单的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众潮流。

之后的明清,中秋节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与春节、上元齐名。每年此刻,民间烧斗香、树中秋、点灯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百姓们团聚一处,说笑打闹,其乐融融。

这一时期的月饼,已成为典籍诗词里的常客,不仅是祭月的必备供品和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蕴含团圆的美好寓意,还成了只在中秋节期间食用的应节美食,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明宫史》:“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幕合家分用之日团圆饼也……”

《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宛署杂记》:“八月馈月饼,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及至清代,月饼的制作愈发精致,形式也更加多样。人们还在饼面上印上各种美妙的图案,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西施醉月”等等。

清末诗人沈兆褆写过“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燕京岁时记·月饼》中亦曾如是描述道:“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中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除正史外,有关月饼所以称为“月饼”,民间还有几种说法,虽非信史,倒也有影,现整理如下——

说法一:高祖武德年间,李靖大将军凯旋归来,恰逢中秋,番邦商贾进献胡饼为其贺喜,李渊将呈上的胡饼分赐群臣,令诸人共享,并以手指月,笑道:“应将胡饼要蟾蜍。”事情传开,人民争相效仿,从此中秋吃胡饼即月饼的传统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说法二:八月十五,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共度中秋。明月当空,帝王夫妇赏着月吃着胡饼,忽听李隆基嫌弃道胡饼名字难听,杨玉环便顺着他意,建议说不若将胡饼改作月饼,算是给了月饼的大名

说法三:《洛中见闻》中写道:僖宗曾在中秋之夜赏赐红绫包好的月饼给正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

以上是传说时间线在唐代的三种说法,其他还有诸如事件背景在元末明初的“驱鞑子说”和“捷报说”,明末清初的“云腿饼说”,以及“郭杜林饼说”、“两色药说”等,由于与史实存在较大参差或可考性不强,这里就不再赘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某种现象在大量出现之前,总有一个逐渐成长、发展的过程。而华夏的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虽然到南宋才出现这个名词,但通过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可以确认,唐朝就已经出现实物,宋朝已经名实兼备了。

我们的月饼发展到今天,跨越了近千载岁月,已有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之别,并已成为传统的糕点品种。其花色品种又因馅心成分、制作工艺、饼面花形而各异,按馅心分大约有五仁、豆沙、冰糖、火腿甜肉等,表皮又可分酥皮月饼和糖浆面皮月饼。

但无论如何变化,初心未变,所以才能一路兼程。

三、月饼寄托着的美好寓意:月光总是凉,可月饼是热的

想来我也已有多年未吃过月饼,也很久不过中秋了,故而如今写起来都生生涩涩的,像个稚子。

直到见了苏东坡写月饼的诗句,竟也久违地勾起些神思,颇有了些“曲中人”的代入感。故而今日写中秋,写月饼,不为思念,只为我自己能够寻得一份开解。

毕竟“中秋”这个词,细细思来于我只剩日历上的一格,没有团圆便就不甚讲究。

且我素来记性不好的,记不住那些往来的人事。回想起过去几十年,影影绰绰,说不上深沉,倒也不甚清晰。

我只想起曾有那么几个人,在炕沿上排列着,吃月饼。

每个人的模样都不同,又好像都一样,一样在心上,不一样在面孔。前者来源于内心深刻的情感,后者来源于细微的观察或长久地相处。

独独不会源于我的墨笔。

它太苍白,描绘不出一个活过的人。

曾几何时有人问我——“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何时?”我答他两个字——“团圆”。

其实我不晓得同几人过过中秋,到底是故人难记,然而我不承认我健忘,我当即给出了答案。

而今倘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我照旧不会变更我的回答,但在之前或许会加上缄默——我们长大,我们成熟,离家越远,越不愿提及团圆。我不会说这不好,成年人才有分离,我永远承认这一点。

让我不语的并非无人可诉,而是说多了就容易忘怀,也没有个为人师表的样子,带累他人伤感,何苦来。

我是个话多的人,或许也曾激昂陈情,所以我到后来愈发了悟缄默的珍贵。

那是种小心翼翼、不见天日的怀念。

我们都知晓亲友逝去的可怖与无力,可越是如此越要接受,譬如鼓盆而歌的庄子,譬如高吟着“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的李青莲。

世人皆道如此便好。

可多少前人亦曾为那口舌辗转,双唇踟蹰,咬碎微微一恸便脱口而出的八个字困扰良久。

“诸君何往?”

“吾亲何处?”

然后我明白,这不是凭空得来的——像我明明已没有过团圆的念想,却偏仍期待着中秋,像沉迷的人。

这点沉迷让我怀有隐秘的欢喜,我不知这算不算得到了开解,然而昨日看东坡的诗,阴差阳错,使我灵台皆清明了。

沉吟的面色遮不住脑子里判错复杂的情感,净似被一场爽雨打湿浸透,恍惚而轻松。

我叹气。

我是喜欢过中秋的。

但任何的喜欢都得讲点意义不是?然而中秋就是团圆,世人离散之时心里都难免有酸楚之意,这点伤感产生于思念,所以应该感谢会思念的自己。

你看心宽如苏轼也会有忧思,就像也有人爱过清明,盼海市蜃楼,隔着青烟见见想见的人。

苏轼不是年年中秋都写诗词,可人们却是年年都过清明,那日前后氤氲的水汽或许就是时节的心境。

我抬头看那雨,雨停了,再看那趋圆地月。

真怪,年年中秋,偏我不赏,自怨自艾。

现在不了。

我盼望好时节,世人皆是。我坦然接受这月光,将它当作逝去的亲人的馈赠,靛天玄水,星垂两面,但觉万事甚好。

我在小城一隅,耽着余生光景,不知不觉竟也看了多年的秋月,吃了许多年的月饼。

三秋恰半,远方灯火处升了烟,烟气淡了月饼的香甜。

所以,要记得吃啊。

恰逢中秋夕,赠尔一金轮,在此祝所有的读者朋友们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中秋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