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亦在其中矣;五十以学《易》

乐亦在其中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当中也有快乐!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说的是他自己的状态。

“饭疏食”就是吃一些粗粮,也可以理解为食物粗糙简陋。那时候热水变称为汤,“水”指凉水。饮水,就是平日里喝凉水。“曲肱而枕之”,就是没有枕头,枕在胳膊上。这些在孔子看来自有一番滋味“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如果做一些不义的事,比如和阳虎、季氏这样的人在一起谋划,打成一片,即使能够获得土地、财物、权力、地位,变得富且贵,也只不过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宋儒考学生的时候,问“孰为孔颜之乐”,颜回的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的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什么是生命本源的快乐?比如一个人需要呼吸,呼吸本身就是人生最伟大的奇迹。难道不觉得生命很奇妙吗?一口气呼出去还能再吸回来,如果只出气不进气,那就不奇妙了。当一个人能够体会到呼吸的快乐、生命本源的快乐时,“法喜充满(修行顿悟的快乐)”的感觉就来了。

孔子感知快乐的能力很强大,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快乐。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认为幸福是执宰一方,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香车十乘等这样的标准,那么幸福就是一种状态。实际上,有人有马千乘,内心照样颠沛流离,魂无所依。因为幸福跟拥有多少东西关系不大,而是需要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如果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也能很快乐;假如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便拥有很多,也会焦躁不安。

感悟: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跟拥有多少关系不大,而是需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如果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在我五十岁时就学过《周易》,那我此生就可以无大错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归藏》不见传世,所以《易经》基本上指周易。

“加我数年”,“加”是通假字,通“假”,就是借来的意思。孔子说:假如生命能够再借我几年,我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周易》,我的人生便不会犯什么大错了。由此可见,孔子把《周易》看的很高,这句话很明显是对《周易》极大的褒奖。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五十岁以后说的一句回顾式的感慨。孔子在六七十岁的时候学到了《周易》,突然发现《周易》原来饱含人生真谛。《周易》讲的不是算命,《周易》讲的是生活态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人生态度。

《周易》中,为什么乾挂那么重要,就是人要随时随地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很棒的卦象。再如“否极泰来”,是告诉我们,如果人生暂时走投无路,只要自己坚持奋斗,好的情况就会出现。

《周易》给孔子,包括给我们后来所有的读者提供的最重要的知识,绝对不是卜卦算命。没有哪个国家靠卜卦能够治理好,没有哪个企业靠算命能够经营好。《周易》带来的文化上的积淀,不在于算命和预言,而在于让我们理解世界的规律,让我们知道人要能够学会控制好自己生命的节奏,做事不要做到极端,要学会中庸之道。

孔子在晚年读《周易》后,发现对他提出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支持和印证,所以他感慨“如果上天再借我几年,让我回到五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学《周易》,我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这一生有哪些大过?很难下结论。但是他五十六岁周游列国的时候一定吃了很多的苦,遭遇很多悲凉的事。他的学生也跟着他遭了很多的罪,他的内心难免有一些自责。

感悟:决定学完《论语》之后继续学《道德经》和《易经》。《道德经》浅浅地看了一遍,觉得自己的人生的格局一定程度的打开了。《易经》只是听了几节课,感悟也很深,如果前几年就学习,那可能前两年自己犯了错就没那么重。当然,如果我的认知水平没有提高的话那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也通过犯错让自己意识到成长很重要,学习很重要。若是没有犯下错误,可能自己还是得过且过的、昏昏沉沉的过日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从错误中成长也是一种成长。当然,从此刻开始,自己努力的学习,那是对自己未来负责任。加油!感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