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谓是只要是写作的人都知道,名声在外,因此对于卡片笔记创始人卢曼就不在此多做赘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这个方法如此神奇,可不见人人都成写作的行家里手,并且还是有那么多人因为论文而焦虑,更有不少人过了交稿期无法如期交稿,为什么大多数人望着白纸或屏幕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笔……
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大多数人没有掌握此方法的原因,一则此方法因是学术和非虚构类写作的良方因此传播几乎都在圈内,二则此方法着实简单,对于简单却近乎神奇完美的方法多是持怀疑态度,三则就是坚持了,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并非方法的难易,而是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恒心。而写作焦虑来源于大部分都我们都是线性思考,人为写作是从选题、大纲、行文等既定步骤一步一步开始的到完善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作,而卢曼之所以高产因为笔记写作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非完全线性的写作方式。
卡片盒笔记法其实不难,分别是闪念笔记、文献笔记以及永久笔记。顾名思义闪念笔记就是平日里或者看书时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者想法,文献笔记就更好理解了,但是卢曼却不建议你尽兴原文摘抄,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转议,这样做的原因是“详细阐述”这一理论依据,其实我的理解就是费曼学习法中的输出即掌握;永久笔记是根据文献笔记产生的文本或者内容,这些就是我们以后成文的资料了。看吧是不是很简单亦不复杂,我们都可以掌握。但却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实践以后发展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系统,如果配合Obsidian会更为方便快捷,至于实现这一系统的工具,并没有唯一,还需要自己去进行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看完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发现一直停留在卢曼所提出的文献笔记,但好在我不是进行摘录而是转译,其余的都一样。但也仅是如此,没有进一步动作,也就是没有浏览笔记的习惯把他们发展成新的属于自己东西来,这也是为什么自己一直写东西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原因之所在,今天终于找到了。同时也看到了如果通过笔记进行理解,最后一步一步去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方法,这应该是此书对于我最大的帮助或者说我最意外的收获。2022年的第一本书,一本带给我及时雨的书,算开门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