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约1267——1337),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被称为天才画家。他跟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是同代人,但丁在《神曲》中曾提到他。意大利人相信,乔托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艺术时代出现了。
乔托最著名的作品是壁画,或称湿壁画(这个称呼源于画家必须趁着灰泥还是湿的时候,把画画在墙上)。在1302年和1305年之间,乔托用圣母和基督的生平故事为意大利北方帕多瓦的阿雷纳小教堂画了满墙壁画。在下面部分,他画上了北方主教堂的门廊上有时出现的象征善和恶的拟人形象。
乔托的“信德”拟人像,画的是位品格高尚的年长妇女,一手执十字架,一手持手卷。这个高贵的形象跟哥特式雕刻家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雕像,而是给人圆雕感的一幅画。在画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缩短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的深深的阴影。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一千年之久不复出现了。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创造深度错觉的艺术。
对于乔托来说,这一发现不仅是一种可供夸耀的手法,而且使他得以改变了整个绘画的概念。他能够造成错觉,仿佛宗教故事就在观者眼前发生,这就取代了图画写作的方法。因此再像以前那样,依照以往所画的相同的场面,把那些历史悠久的样板修改一番的做法就不够了。
乔托采用的很像是修道士推荐的做法,修道士在传道时规劝人们读《圣经》和圣徒传奇时要在心里想象一下:木匠一家逃到埃及时,或者主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那个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把那一切都很新颖地设想出来,决不罢休。于是,站在他的作品前,人们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我们把帕多瓦的一幅乔托的湿壁画跟13世纪同一主题的细密画比较一下,就能很好地体会乔托的革新了。两幅画的主题都是向基督的尸体致哀,圣母最后一次抱住她的儿子。我们看到在细密画中,艺术家并不想把场面表现成当初可能出现的样子。他改变了人物的大小,让他们更适合放进画页。
此外,只要设想一下前景中的人物跟背景中圣约翰之间的空间(他们当中还有基督和圣母),就会明白,所有这一切都是硬挤在一起的。可见,此时的艺术家根本不注意空间问题。乔托的方法则完全不同,对他来说,绘画不仅仅是文字的代用品,还好像能够让人亲眼看到了真实事件的发生——类似事件被搬上舞台演出一般。
比较一下可见,细密画里的圣约翰用程式化的姿势表示悲痛,而乔托画中的圣约翰躬身向前,向上张开手臂,是一种激情的举动。如果此处想象一下蜷缩在前景中的人物和圣约翰之间的距离,会感到他们之间留有空地,可以移动。尤其是前景中的人物,他们直接表现出乔托的艺术堪称前无古人。
早期基督教艺术曾经恢复古老的东方观念,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必须把每一个人物都完全表现出来,几乎跟埃及艺术的做法一样。乔托抛弃了那些观念,不要那样简单的方法。他让我们如此信服地看到每个人物是怎样反映出悲剧场面的哀痛之情,使我们能够感觉到缩身背对观众的人物也有同样的悲痛,尽管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脸。
乔托的盛名处处流传。佛罗伦萨人为他自豪。他们关注他的生平,叙述他聪明机智的逸事。这也是一件新鲜事,以前从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然,有些艺匠备受尊重,也会被从一个修道院举荐到另一个修道院,由一个主教举荐给另一个主教。但人们一般认为没必要把那些艺匠的姓名留传后世。人们看待他们,就像我们看待一个出色的木工或裁缝一样,甚至艺术家本人也不关心自己名声的好与坏。
乔托之前的艺术家们不在作品上署名,所以我们不知道那些精美作品出自谁手。他们的确在当时受到了赏识,但是他们把荣誉献给了为之工作的主教堂。在这一方面,佛罗伦萨画家乔托也同样揭开了艺术史上的新篇章。从他那个时代以后,首先是在意大利,后来又在别的国家,艺术史就成了伟大艺术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