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精神底气,是华夏文明跨越五千年依然生机盎然的核心密码。对于当代青年而言,理解并践行文化自信,不仅是传承文明的使命,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绽放个人与民族光芒的根基。
文化自信,源于华夏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魅力。从良渚古城的水利奇迹到殷墟甲骨的文字密码,从万里长城的砖石巍峨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斑斓,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是文明的“活化石”,见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的发展脉络。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智慧、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至今仍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方案;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昆曲京剧的婉转唱腔,依然在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历经岁月冲刷而愈发璀璨的文化瑰宝,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为我们提供了“何以自信”的历史答案。
坚定文化自信,需以“传承”为根基,守护文明的根脉。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故宫”让文物在云端“活”起来,《只此青绿》以舞蹈语言重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习俗,让年轻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老古董”,而是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的生活美学。作为高中生,我们可以从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技艺做起——临摹一幅书法感受笔墨间的气韵,学包一顿粽子体悟节气里的文化,在这些具体的实践中,让文化传承从“知道”变为“热爱”,从“认同”走向“笃行”。
绽放华夏光芒,需以“创新”为羽翼,让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不是封闭的“自守”,而是开放的“互鉴”。从李子柒用短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田园生活,到“汉服热”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东方符号,再到中国科幻作品《三体》斩获雨果奖、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想象力,这些案例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全球视野相结合,就能迸发出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既要扎根本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也要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或许是用英语翻译一首唐诗,或许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分享春节的团圆意义,让华夏文化成为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世界透过我们的声音,看见一个立体、鲜活、充满魅力的中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便是中华民族成长之“根本”、文明绵延之“泉源”。对于高中生而言,坚定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是课堂上认真聆听历史文化课时的专注,是课余时间阅读经典著作时的沉浸,是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坚守本土立场的清醒。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无数个体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民族未来的星河,让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