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真的意识到人生路上的渐行渐远,内心才生出无限的悲凉,毕竟曾经我以为不管怎样该在的人都还在,即便是不在身边也是应该在心底的,只要是在心底,那么距离都不会太远,所以不会因此而觉得悲伤。
只是,人生的路上,我们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不能够携手同行,我们就只能渐行渐远。
昨晚睡前听了玄子的《舍不得》,一下子眼泪就涌出了眼角,在白天的清醒中我们无时无刻的告诉自己,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要好好的过好当下的时光,但是人的头脑中的思绪总是难以控制,犹如天马行空一样,即便是在理智中压制下来了,也会在夜晚中肆意的疯长。
处在而立之年的年龄中,最困扰的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自己,只是很多时候无法跟别人去探讨,除非你遇到一个可以探讨的人,否则别人只是以为你太闲了。
我想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有的人在寻找的路上获得了内心的平和处理好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人生真的达到了顺其自然的境界。而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与自己斗争着,直到生命的终结,如果有来生,来生将仍旧继续这个生命的课题。
进入10月份,身体过敏的症状一直都没有痊愈,内心的荒凉感更是汹涌的前所未有,这个时候才会留意到:哦,原来身体的这个器官这么重要,以前总是忽略掉它,就像我们经常忽略生活中的人和物一样,直到某一天一个人离开了你,一个物件坏掉了,你才会意识到他们在你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
此刻手边的书,翻不到一本能够平息我内心的这股来势汹汹的荒凉感,每次在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救,于是我试图着安静下来,遵循内心的声音看看自己到底想看什么书,而不是应该看什么书。
我想起来两年前也是同样的季节,我在看的书是《黄帝内经》,于是心中淡然,不再慌张,又重新翻看《黄帝内经》,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看商业类的以及小说,突然看这种简洁的文言文,觉得非常的清爽,配上梁冬和徐文兵在喜马拉雅上的讲解,大概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从醒来到晚上睡去,都在听,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所谓的爱非坚持吧。
看的时候就会想起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的情景,重读每一个文字都会想起曾经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有时候觉得很神奇,原以为时光已经成为尘土化为灰烬,没有想到都完好的保存在记忆中,只是需要一个触动就能够全部调出,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味道,都保存的如此完好。
过敏的痛苦感也在这一周的快乐学习中慢慢消退。
我喜欢观察每一天所遇到的人,其实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一方面是有一段时间对面相比较感兴趣,其实就像金克木先生所说的,像读书一样读人,从每一个人的眼神中总是能够读出很多的世界来。
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眼神中投射出的安然自得,不需要向外去追寻什么,因为内心已经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相反有的人即便是坐着也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人满眼都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似乎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却并不知道丢失的是什么?
也正是因为《黄帝内经》,让我对古文的学习更加的感兴趣了,我们都知道读书就是跟读者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每一本书你都能读到作者在诉说的时候他的状态是如何的,读了太多的致用类书籍,越来越觉得惶恐,所谓的知识恐慌吧,经常会觉得还有好多书还没有读,这么多书要多少辈子才能够读完呢?
看了金克木的《书都读完了》,心中才稍稍的不那么慌张,或许书真的可以读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首先要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光的珍贵;而后要意识到庄子所说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里就要我们意识到知与慧的区别,我们所读的书,无非是积累了知识,却并非积累了慧,所以我们需要静下来想一想,这一生我们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这一生的目的是修行,积累自己的慧。当想清楚之后,就不会再去追逐外界的知识,而是挑选那些真正需要的去做,人生有了方向,人心就笃定了,再接下来就是在人世间的红尘中修行。
这个修行是没有期限的,或许是这一辈子,或许是许多辈子,那么谁还有功夫去纠结去在乎无所谓的小事情呢,就像我们读庄子第一篇的逍遥游一样,人首先需要修炼的就是胸怀的广阔,不拘泥于琐碎的小事情中。
很多的思考都需要在生活中得到检验,所以未来的生活就慢慢修行慢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