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人才,相信是每一位老板发梦都希望拥有的“资本”,不是有句话说嘛:现在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的竞争。
然而,作为老板,不知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人还算聪明,也愿意学习,干活挺卖力,甚至有些时候还自愿加班埋头苦干,几乎没闲下来过,可是每每月度季度掰掰手指头一盘算,Kao! 产出居然非常低。开了吧,又不忍心,毕竟干活还挺认真卖力,不开吧,“出工不出活”,甚至有点“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
然后,你陷入了循环的纠结:这到底是人才?还是庸才?久久不能自拔……
是人才还是庸才?如果真要做判断,其实也没那么纠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三个评估标准,看看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偏向哪一种,相信你内心会有个声音告诉你答案的。
-1-
关注任务本身 or 关注目标结果
举个电商企业店铺的例子,假如你的店铺要策划一个活动,你把这件事交代下去了,你看看以下哪种情况是你的员工出现的:
低效低产型的员工一般的情景是这样的:
接到任务后,立马开始围绕活动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少天的活动期?上A产品做活动还是B产品?以发放优惠券、还是满减、还是买二送一方式开展?……
结果:活动前活动中可能气氛很热烈,员工各个都在热火朝天开展各种筹备工作,忙得鸡飞狗跳;活动结束后除了财物投入不少,人人瘫累成狗,口袋里的钱却没赚到几个,客户不仅没对你的店铺产生好感,还要抱怨一堆,
高效高产型的员工一般的情景是这样的:
先确认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激活会员、吸引新客户还是清库存,毕竟每种性质目的的活动针对人群、最佳活动规则、有效策略的制定都会有所不同,活动目的定向了之后,再将活动计划达到的效果进行量化(如销量/件数),以倒推的方式针对性探讨到底哪款产品最适合,怎样的活动规则对这种人群最有吸引力,能最快达到活动效果?……并且在活动之后还能对店铺产生哪些附加价值的正面影响或好处……
结果:紧紧围绕目标结果把握推进节奏、计划微调,一步步达成。
摸着心口说一句,也不能说第一种的处理方式是错的,毕竟所做的工作的确与活动策划相关。但两者效果的区别之所以不一样,其实是“任务导向”与“结果导向”两种工作方式的区别。
往往高效高产的人,未必是一接到任务就开始直奔执行的人,因为他们更善于先判断这个任务背后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出怎样的结果,怎样做是最快最有效的,然后盯着这个目标结果想尽一切办法,“灵活地坚持”来达成目标,而非为了任务而任务。
-2-
“思做思” or “做做做”
你公司或许有这样一类人:每天都在忙忙忙,频繁活动在各个部门,或穿梭在不同岗位频繁沟通,感觉他们好像就没闲下来过,可是问他们忙些什么吧,说出来都是些琐碎事,貌似很重要但实际真正产出并不高。
而另一类人,正好是这类“忙人”反面,他们每天好像都不会太忙,默默地完成各种任务,遇到挑战也比较淡定,高效完成高产出的工作后,还有时间去喝个咖啡,站在位于20+楼的办公室窗前眺望一下远方,或发呆或沉思。
仔细观察总结一下,或许是因为两者的工作方式不同。
前者是“做做做”,每天达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不是先罗列当日工作任务计划,清晰优先等级,而是打开电脑立马做。
正因为对任务细项与等级不清晰,遇到隔壁问个问题、其他部门问个资料,作为老板的你追个数据,他都立马停下手中的活,将任务临时切换到“答问题”、“找资料”、“汇总数据”上,结果自己的事情到下班了,也还没完成,最后……苦逼地加班。
而后者,会先将当日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安排,完成一项就标注,然后出发下一项,如果临时插入特别紧急的,他心里会有个底可以将本日内的哪一项任务的时间腾出来,被并且清晰快速判断被腾出来的任务可以是需要当日临时加班完成,还是安排哪个时间前完成。
更重要的,是这类员工会定期总结收获,思考如何调整优化,你不会看见他在同一个坑摔2次。
这就是“思做思”与“做做做”两类人的区别。
-3-
事必躬亲 or 学会“偷懒”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事必躬亲”是个褒义词,而在本人看来,却非如此。
反而个人认为:不会“偷懒”的员工不是一个好的 “领导”苗子。
或许大部分老板在挑选、提拔人的时候,都比较倾向肯干,能出业绩的员工。当然,能出活是个基本要求,然而,如果要挑选能持续高效产出的人才,还要看他是否会“偷懒”,否则有可能会将优秀的“人才”逼到变“庸才”,因为“懒”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理由一,团队小事情少时,事必躬亲是好事,能积累经历经验,团队大事情多时,事必躬亲只会将原本激情满满员工的精力与激情消磨殆尽,因为一个人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理由二,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持续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数据分析,比如新品推出时需要关注的点,在前期可以通过将规律摸清将其简单化,标准化,最好能流程化,借助工具和团队其他伙伴的“力”,在团队内可快速复制执行,这样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偷个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