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市況不好,原來少人問津的澳門政府工程投標,突然熱鬧起來。每次投標最少有15-17名競投者參予,若加上合營的公司,會多達20-25,情況十分熱鬧。過往投標的程序和使用方法簡述如下:-
1. 先把投標有關的工作數量從圖紙中計算出來。
2. 然後便進行拆標工作,即是把選定物料、分判工作分發給相關供應商及分判報價。
3. 集合了各供應商及分判報價後,便開始埋標工作。即是把報回來的價目加上利潤,然後寫進投標書內。
4. 最後,便準備其它非價格的投標文件,例如初步施工進度表、施工方案及施工簡圖等。
5. 整合上述的東西後,便把標書呈交,等候最終決議。
由於計算軟件在這數年間突飛猛進,現時投標書內基本都附上工作數量。很多投標者,都會按標書內的數量呈報上去。在蘋果對蘋果(Apple
to Apple)的情況下,業主便祇看總數了。若按澳門政府的評標方法-價錢佔40%。他們會按投標者最低的前三名來挑選中標者。如在低價中三甲不入,則是中標無望。說什麼施工方案等評分,都是微不足道。因為價錢是佔了大多數了。這點投標者都非常清楚。
孫子兵法有云:自彼自已,百戰不殆。倘若投標者大家都能知彼知已,那麼又用什麼方法去取勝呢? 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去思考的議題,在澳門大型項目的中標者,大部分都是國營企業,例如中建、中土、路橋及上建等等。其它本土的企業便祇能與這些國企聯營或從國企中標後再分判出來。難道本土的企業便是沒有實力和能力去做嗎? 不是,是本土企業的出價不及國企的低。因為很多本土企業都是源用老一套方法投標,價錢又甚可以降低。許多國企的投標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採用的方法如下:-
1. 按照供應商及分判商的報價,不加上任何利潤,呈交標書,俗稱平標。但管理成本則按實況所需,呈交價格。
2. 更狠者會在供應商及分判商價格上,再減5-10%呈報標書。
3. 善用大數據,初步評估接受標底價 - 由於澳門政府工程的開標均會公開的,所公開資料中會顯示各投標者的總價,很多國企會整合有關數據,綜合項目類型,來整合每平方米造價,從而評估投標項目的接受總價。這亦是他們中標的關鍵。
國企花了那麼大的氣力,用低價搶來的項目,又如何獲取利潤? 這一點,在下一章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