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诗时在读什么

诗和远方,在哪里

南航四月刊物以诗歌为主题,在昨晚漫长的航程中翻了好几遍。越来越多的人在读诗或让孩子读。高晓松口中的“诗与远方”,成了众人心向往之的逃离“苟且”的桃源,这个有诗的远方如何才能抵达?

首先要看下什么是诗?其实就是形式上有韵律的、内容上有点朦胧的语言。在原始社群里,在诗歌的萌芽时期,它是敬神仪式中有情绪感染力的话语,可能类似于一起唱颂歌。这是诗歌的原始之用,在于巫术,在于调动人的情绪本能。

随着历史的演进,诗歌成了和哲学一样的无用之学,是精英贵族生活的品质彰显。本没有职业的诗人,它们都是副产品,越业余玩票显得档次越高,从“红杏尚书”、《杜工部集》的名字看出,政治成就是第一位,诗词只是修饰。

另外,缘于“诗礼传家”的传统,诗歌还担负着教化的职责,因此正统上不太推崇辞藻华丽的诗篇,而是提倡言志,可能是怕诗歌的放纵把人带偏了。

拉回近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阵诗歌热潮,可能是禁忌放开之后的一种宣泄,诗歌正好是一种合适的载体。近几年,富足而逸致生,《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带起了全民读诗的热潮。有某理工公众号撰文批判其煽动感性,忽视理性。当时作为理工男,也附和叫好。今日再想,无须大惊小怪,感性或诗性可能是人的天然本能,主流媒体去引导方向,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说美食。逻辑理性本来就是逆天,只能少之又少的人用强大的意志来抵抗强大的本性,才可掌握,十分脆弱。何必强求一家餐馆推行减肥理念呢。

年初,《我的诗篇》上映,生活在底层的草根诗人进入到大众视野。诗歌,穿越千古而来。在工业化的滚滚浓烟中,仿佛看到围着篝火祈求上天的部落,它言说着不尽的哀愁、不断的牵挂、不舍的离开。据后续报道,纪录片的上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满意的工作,可能要继续奋斗在生产线上,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其实不论古今,诗歌只是生活的感性部分,无法成为全部。如果真有,那变成了另外一种手艺,如为人拟词等。正如一位广告人所说,感性与理性巧妙组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那么,读诗时,尽可陶醉于其美好,思绪游走万里又何妨。合上书,编码搬砖又匆忙。诗和远方,也许只在于心中,再多钱也未必立刻到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我最近听的一个股权激励的课程,感觉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给到我很多企业运营管理上的启发。他给了我一套很好的激励员工...
    陈子健_脑潜能开发师阅读 12,020评论 0 0
  • 自楚乔传开播以来,一直打动我的是剧中的楚乔。但看完了42集以后,李沁饰演的元淳深深地击痛了我的心。 元淳,大魏高贵...
    ML610阅读 3,698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