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林肇贤《心理学了没》。
林肇贤是一位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硕士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临床组硕士,现任台湾新竹马偕纪念医院身心内科临床心理师,新竹市临床心理师公会理事。在这本书里,他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心理学知识串联起来,有基础理论,也有心理学发展史,更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应用。
当我们试图去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及解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就已经在扮演着业余心理学家的角色。而这也是心理学的原点,即希望对人类的想法和行为提出一套合理解释,并让我们进一步预测,甚至去影响别人的想法与行为。
作者提出用于阅读本书的独特招式:
a. 内功心法:科学精神,保持独立、清晰的思维,理性看待不同来源的讯息。对未知或已知的事物,一方面采取开放的态度,避免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之前就直接否定;要有严谨的作风,在缺乏充分科学证据前不全盘接受。
b. 外功招式:知行合一,以可操作性为原则,将心理学的理论或实验结果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享受生活,拥有真实的快乐。
如果我们把心理学想象成一门功夫,虽然功夫门派多种多样,但内功心法和外功招式的核心,却是一样的。
“我到底是谁”?父亲、女儿、学生、白领、IT达人、知识分子……然而这些定义,真的是你自己吗?你是这样看待自己的,那么别人又是怎么看待你的呢?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内在或外在的表现以及定义呢?
事实上,“莫扎特效应”的真正结论是:聆听10分钟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能短暂提升空间能力测验的表现。
10分钟与短暂,这两个关键词的缺失,就造成了认知的极大偏差,成为商人炒作的契机。这是所谓的“通俗心理学”与专业心理学的区别所在。
通俗心理学可能只是专业心理实验结论的片段,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因此难辨真假。
要进行证伪,心理学实验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实验要成功实施,就要严格遵守实验法则: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排除掉其他所有相关因素,只提取一个变量,以确定它对该现象的直接影响。
咖啡试验
实验结论:因为两组人喝的是一样的咖啡,但被告知引用普通咖啡的人表现较好,因此咖啡不具有真正提神效果,大众觉得精神变好其实是心理作用。
这个结论与“安慰剂效应”有所关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服用的药物不具有真正疗效,但因为病人相信有效,因此产生了真实的治疗效果。发现安慰剂效应带来的好处是,让医学界开始正视病人的心理预期能影响疗效这一现象。
“安慰剂效应”(摘录自上一篇文章《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
(在上述实验中,饮料是否真的能够提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试如何去预期饮料的效果。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安慰剂效应。
人对自己健康的评价并不是受客观情况影响,而是受心理定式影响。福利院的三楼是给那些无法康复、没有希望的病人住的;而一楼住的通常是即将出院的病人,住在一楼的病人还可以经常在院子里和附近的街道上自由走动。她认为住在三楼就该是无法康复的状态。
这说明安慰剂的本质:我们的心灵对我们身体有巨大影响,积极的心理预期会激发良好有效的行为表现和身体状态,而消极的心理预期则会恶化我们的身体状态。
安慰剂效应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单一的词语激活一整套丰富的心理定式。
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触碰到一种被告知是有毒的青藤后,即便这种青藤是无毒的,我们依然会出疹子;喝到一瓶被告知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后,即便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提神作用,我们依然会失眠,等等。
心理学家赫伯特·本森和小麦科利做过一项关于治疗心绞痛的安慰剂疗法,他们发现,当被试对疗法持坚信的态度时,治疗效果可以达到70%~90%;但是当病人对疗法持怀疑态度时,其效果只有30%~40%。心理学家艾伦·罗伯茨等人在研究安慰剂疗法对口腔溃疡病人的效果时,也发现同样的结论:病人越相信这种疗法是有效的,疗法实际达到的效果就越显著。
我们也许可以将安慰剂效应变为一种有益的心理定势,通过先给被试服用安慰剂,然后告诉他们服用的只是安慰剂,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从而打破我们关于身体极限的心理定势。
尽管安慰剂效应有着难以想象的显著效果,但是反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也会对患者造成非常巨大的消极影响。反安慰剂效应是指当消极的期待被消极的结果证实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安慰剂效应相反的结果。)
本书要点:
(1)解读信息时,应通过逻辑思维去判断,尽可能客观地评估来源的可靠性。
(2)人的生理与心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
(3)心理学实验要成功实施,就要严格遵守实验法则,控制其他变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影响结果,以验证其中的因果关系。
(4)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框架,让我们了解“人性”,并通过可操作性的原理,解决人生各种问题。
(5)1879年,德国出现第一个心理学专门实验室,心理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
(6)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个案研究法”,注重潜意识,认为所有行为都有丰富的内涵。
(7)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8)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相信生命会朝有意义的方向发展,目标是释放个体潜能。
(9)认知流派将人类意识模拟为信息处理系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人类如何学习、组织、储存与运用信息的学问。
(10)社会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有时会放大人性黑暗面,让普通人做出疯狂的行为。
(11)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乐观的思考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12)斯滕伯格认为智力、亲密关系都可以用“三元论”概括描述。
(13)高智商与高情商,与成就并不直接相关,不需要太执着于这两个概念。
(14)高质量的沟通往往是双向的,清楚适当地表达自我,并加入同理心,会让沟通更加顺畅。
(15)以安全的方式将愤怒宣泄出来,对处理愤怒很有帮助。
(16)快乐方程式:H(快乐)=S(先天的快乐起始点)+C(生活条件)+V(自发性活动)。
(17)提升自信的关键,是把握每次自我怀疑的时刻,并将其作为练习机会。
(18)抑郁症的成因有心理与生理两类,依靠药物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防止复发则需要心理治疗。
(19)恐慌症会出现强烈的生理不适,并伴随强烈的恐惧感;强迫症无法克制的重复,主要也是由于恐惧。
(20)精神分裂的“正性症状”指患者有一般人没有的幻觉与妄想;“负性症状”则是缺乏一般人都有的表现,对外在刺激反应迟钝等。
(21)失智症即是“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脑部疾病,目前还无法被治愈。
(22)提升睡眠质量的法则是“规律”与“弹性”;赤子之心是压力的天敌,功利主义是压力的好伴侣。
最后,关于什么是健康,大多数人应该会同意这样一个定义:不为病痛折磨、吃得香、睡得甜、精力充沛,还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