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参与工作坊活动,过程中心惊胆战,好怕一不留神就没听清楚指令是什么,而一个萝卜一个坑,万一被随机抽到,太尴尬了,想浑水摸鱼也没办法。
整个过程体验下来,有很多想法:学习、认同、接受、启发、摇摆……
【学习、认同、接受】
A.“大数据”时代,整个世界都在用数据裹挟你,使你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理念,“一根粉笔一本书”走天下那是你的底气,而信息技术的“即时”“高效”“精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它可以为教学“提亮增色”,何乐而不为?
B.今天的工作坊体验中,最认同的是两点:1专家在解说数据决策时关注到学生主体的心理。2.强调小组合作,强调全员参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课堂上都会有收获。
C.关于接受,是在“同侪教学法”部分。
专家认为,数据呈现70%以上正确,那么就可以跳过不讲(极个别课后讲);答对率低于30%,多数错,就要进行解说。专家后续也适当调整70%到80%,但我自己在表格中填的数值分别是50%和90%。这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最关键的是,学科不同,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一堂课的生成都不同,教师的决策必须把生情放在第一位。后来在小组讨论中,在听取专家的部分解说后,为达成课时目标,我接受了这个数据的偏移。
【启发】
在“雪花片”环节,有很多启发和构想。
A. 某一些模式可能可以在我的课堂上尝试。
B. 教师的指令很重要,必须清晰,分段呈现(除了教师故意使用不清晰的指令)
C. 允许所有的可能性、也要有及时止损的魄力针对捣乱的学生(课堂时间在这种时候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D. 小组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用计时法,记录法,正向激励
E.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F.模仿的力量(针对学困生)
G.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真实性、有效性
【摇摆】
静下心来复盘这三个小时的体验,我又开始自我质疑,但很快我让自己停下了摇摆。
摇摆的原因: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麻吉星的一个互动反馈器“clicker”在课堂上的应用,这应该是进入信息化课堂最低的门槛。我查了一下进阶版的应该就是交互式的平板,智慧教室等。如果让我跟英语组的老师分享今天的学习,我会说我今天填补了不少理论知识,操作的话,我们全组都已经在公开课上使用过类似的软件,除非还有什么更吸引我的地方出现。所以,说服自己停止摇摆的理由是:不论是依托哪一种软件,这种教学的模式,当下是一个趋势;应用这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是一项技能,得学。
【回想】
2021年在年会课上,我使用了另一个软件的clicker,是因为当时填表格一定要跟信息技术融合,所以我们设计了选择判断题来使用这个反馈器,生成数据,根据数据得到学生是否答对,从中选人,纠错等。当时,觉得十分鸡肋。我需要的数据真不是这一方面的,因为英语的选择非A即B嘛。反而,识别发音啊,生成对话啊是我比较想要的。今天突然就打开了思路,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去调整,调整后可能会更有挑战,因为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上,跟用中文表达还是差距很大的。再思考。
2022年在展示课上,我使用了另一个软件的交互平板。可以推送当页课件到学生平板上,学生可以拍照展示,录音等等。当时上完课就有很多感想:信息技术的交互课堂需要一个硬件可靠的智慧教室,能否让老师省去很多前期的非专业领域的繁琐的准备。给平板充电,生成班级账号密码逐台输入,教会学生熟悉操作,平板想要用绘画功能,结果触屏也没那么灵敏。。。
我的愿景是:我今天要上课,我带着我的可爱的孩子们,进入这间教室,坐下,触摸屏幕,就可以开始进行交互了。
纯粹。常态。
以上
202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