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被寄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同事A是一个被寄养的孩子,尽管她非常强势,也非常优秀,但骨子里还是缺乏安全感的,举例说明,当她看到她的好朋友们在一起时,她就会吃醋,会想她们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是不是要抛弃我?
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究其原因是她的父母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从小就将她寄养在奶奶家。上二年级的时候,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她和母亲的关系不太融洽,那时候她家有个小商店,吃过午饭后大家都去午睡了,但她不能午睡,她得看店,有一次她太累了,趴在柜台上睡着了,母亲午睡醒来一脚就把她踢醒了。刚从乡下回到城市的她,在家里不招人喜欢,在学校也过得黑暗,因为乡下的教育和城市的是无法比的,她跟不上课,算不对题,同学们一直嘲笑她,骂她是笨蛋。长大后的她迫切的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别人越是看不起她,认为她做不好的事情,她越是要努力做到最好。现在的她已是单位领导,但还是没有安全感,还是会担心被抛弃,不仅仅是担心被亲人抛弃,也担心被朋友或同事抛弃。
02.被寄养的孩子,喜欢逃离。
同事B的妹妹也是从小寄养在别人家,这个别人家和她们家没有任何关系,是她父母出钱找人养的。待上小学时,把她接回了家,每当看到姐姐和弟弟喊爸爸妈妈时,她却总是喊不出口,后来,她偷偷躲起来练习喊“爸爸妈妈”,虽然她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她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姐姐弟弟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做事也是小心翼翼,尽管同事B和她的妹妹都是美女,而且家境优越,但妹妹总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喜欢主动与人打交道,长大后嫁到了千里之外,小时候被寄养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既盼又怕,最终还是选择了逃离。
03.被寄养的孩子,习惯委曲求全。
同事C也是被寄养的孩子,她对我们说,寄人篱下的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处处都要看人眼光,而且亲戚家也有孩子,那些玩具呀、零食什么的,都得先给亲戚家的孩子享用,待他们不玩时自己才有可能玩儿,如果自己觉得委屈,一旦吭声了,就会被人冠上白眼狼的称号,因此只好委曲求全。特别是高考的时候,父母又一次让她借住在亲戚家,早起没有人给她做饭,她不想饿着肚子参加高考,就在路上买了一个馒头和一瓶矿泉水,懂事的她没敢告诉父母,高考第二天依然是没人给她做饭,馒头加矿泉水伴她度过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事过多年,C和我们说起这些时,眼里还是会噙满泪水,当时的她对父母是有怨的,直到她也为人父母后,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和当时的迫不得已,为了让自己远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同事C选修的是心理学,目的就是为了治愈自己,同时也为了帮助和她一样有过被寄养经历的孩子。
当然,C是幸运的,她最终和父母和解了!从这样的经历里走出来的人,内心的力量也是非同小可的,可以握持大悲大喜,许多问题都是春风化雨、迎刃而解的。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C一样幸运。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为人父母的,要自己养育孩子,不要让下一代被寄养。孩子最初成长的岁月里,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建立起亲情纽带,心理都会有问题,长大后多半存在叛逆、敏感、自卑、多疑、封闭、自我怀疑等一些性格问题和情感障碍。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容易变得敏感、斤斤计较。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所以,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养,要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爱与被爱。
齐帆齐微课第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