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翻起放在手边已久的巴东县前任县委书记陈行甲的人生随笔《在峡江的转弯处》。文中所有故事娓娓道来,初读似湖面平静无波,然,细品则胸中惊涛骇浪。
文中讲到作者和他的母亲,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意义都非常深远。我被这篇文章共情了,我又何尝不是有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我能拥有现在的姓名有点戏剧性,且完全仰仗了母亲。父亲年轻的时候当过兵,颇有点大男子主义。在有我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哥哥,母亲常说父亲说生哥哥时父亲承诺只要这是个儿子就不让母亲在受苦干活,以后有哥哥一个孩子就可以了。意思是不会在生我了。
待哥哥5岁之后,母亲觉得怎么也得有两个孩子,于是坚决怀上了我。母亲怀了我是一码事,可是她心里想的却是要一个女儿,已经疯狂到在她妊娠8个多月的时候想把我换掉。母亲的想法是如果我是男孩就跟我们同村另一个生了3个女儿的蒋家调换,因为蒋家才生了一个小女儿。
直到我出生,母亲终究是没有和蒋家结上亲戚。父亲虽然说过不在生我,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依旧视为珍宝。就这样我被他们痛爱着长大。
小时候的我,用哥哥的话说,我是怕挨打的,因为只要他已做错事,父母就会对他男女混打,狠狠地打的那种。而我,一做错事就开始哭,先认错在求饶。也许是哥哥的惨状震慑住了我,我在他们眼里都是极其听话的。
印象中在我入学以后,父亲便外出务工了,常年不在家。哥哥已经步入中学,我们那边的中学是寄读的,半个月回家一趟。所以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农活总是忙不完,无论我何事下学回家,母亲总是在田间、地头劳作。而大部分的午、晚餐也是由我代劳。母亲总是说苦了我,还没有灶台高就要烧火做饭。小时候听到这话,心里有种莫名的委屈,是呀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回家就有饭吃,我却还要自力更生。长大后,我很感谢母亲,如果没有她的历练我那会养成吃苦的精神,像现在这般优秀。
母亲的体格偏瘦小,年轻时繁重的农活压的她早早就有些驼背。农忙时我也是跟随母亲下地的,割小麦、种水稻这种对现在孩子不曾体验的农活在我的孩童时代已是必修作业了,学校还为我们安排了“忙假”这种7到10天不等的假期。所以小时候和母亲的亲子游戏就是帮母亲做农活。尽管很苦很累,我对母亲的依恋可以让我无所畏惧这些苦难。
母亲是能干的,将这个家里里外外都照顾的很好,包括我的学业。小时候写作业是困难的,很次作业要写很久很久,母亲再累也会强撑着陪着我写完。以至于再忙我的学业也没有拿下过。母亲时常教育我和哥哥今日事今日毕,初中毕业的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能用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
记忆里母亲很爱干净整洁。我小时候吃饭但凡把饭撒在衣服上母亲就会给我换掉,母亲常说衣服可以穿旧的,但是一定要干净。家里的什物都被母亲归置的整整齐齐。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发生了纠纷闹到了班主任面前。为什么事情已经不记得了,依稀记得班主任批评了那个同学的邋遢,夸奖了我的衣着面貌干净得体。而我也完全继承了母亲干净整洁的衣钵,长大后整理家务简直是个能手。
母亲的这个习惯不仅影响着我和哥哥,还改造了我的嫂子。嫂子嫁过来的时候是有些邋遢的,现在的她连侄子的一条口水巾都叠好放着。都说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嫂子说很享受现在的干净整洁,尽管在进门的前几年老是被母亲唠叨。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每况愈下,爱操心、爱唠叨的毛病还是改不了。我和哥哥都知道她是想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母亲为这个大家操劳了一辈子,尽管我和哥哥已各自成家,她依旧想要自己在母亲这个岗位上用生命的尽头结束这个伟大的职业生涯。这也是我不管在哪里,每逢想家的时候总会归来的理由。有母亲的家总归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