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聊起《红楼梦》,不由感慨起林薛二人的命运,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宝钗早些年到底是要比黛玉顺遂一些的。我想,也许是因为宝钗够聪明,懂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
01
中国古代很喜欢说这样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有德便有才”,其实与“女子”身份无关,只是不爱炫耀个人才华罢了。正如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不是没有,而是看淡,忽略自己的得失,反而会得到许多。又如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是“不作”,只是不说自己作,假托古人之名而隐藏自己罢了。
只是到了近现代,“人本精神”逐渐受到了重视,“个性风格”也逐渐得以彰显,如宝黛这样一批年轻人,也自然开始彰显自己的个性了,什么“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什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年轻人难免是好奇的。
宝钗却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一句话说白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无德便是才。”宝钗是真“无才”吗?那便做不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句子了。但她宁愿“无才”,因“不是你我分内之事”。宝黛看不惯官场阿谀奉承污浊之气,宝钗又何尝看得惯呢?但她不会横加指责,只随口嘲讽一句“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她骂的不是“书”,也不是“才”,只是那些“无德之人枉用才”。
她劝宝玉学一些仕途经济,宝玉不愿,只斥责她“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却不知宝钗一心想的是“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能够像他这苦心,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吗?”是希望宝玉向善,保持中正明德的性情,在朝堂里做些正事。
02
可惜宝钗的一腔善意成了人们弊病她“混账”“迂腐”的罪责,半点没落到宝玉耳里。但这也并非没有道理。
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传统社会中固然是一个至上的法宝,人人都讲中庸,讲谦逊,讲礼法道统,唯独不讲“才”。若是过于显示自己的才能,难免让人感觉狂傲桀骜,牙尖嘴利,太扎眼了。宝钗却最忌讳扎眼,你就看她的屋子便能感觉到: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弄得人心中不喜,甚至生了“忌讳”,却不过是为了压制她的一腔热情,换个“冷香”的“无才”形象。
但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宝钗到底成了异端。因为在这一群受到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中,不露才华,缺少个性,只会让人觉得沉闷老旧,乃至于落伍于时代了。对于性格激进,最爱显摆自己才能的宝玉来看,宝钗更是一个顶无趣的姑娘。于是宝钗在前半部受尽了老辈人的称赞和关怀,有着格外平和自在的生活,却在后半部孤寂无依,惨淡收尾。在整部历史悲剧中,做了传统世家的守墓人。
03
如今,似乎更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传统的旧路数一个接一个被嘲讽下岗,偏偏最具有个性的林黛玉得不到人们的喜爱,薛宝钗越来越热门了起来。
人们说“娶妻当娶薛宝钗”,识大体,明时务,人脉生活样样精,小日子过得怎么也比只会白莲花哭唧唧的黛玉强。人们说宝钗才貌双全,却其实偏偏是看重了宝钗的“无才”。
黛玉牙尖嘴利,心思敏锐,损死人不偿命,小心眼多计较,宝钗也知人情世故,确是好话歹话都不轻易与人,做出一副憨直的姿态,好人缘自然少不了。
黛玉的闺阁清雅高贵,刘姥姥评价“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论起生活的情调,黛玉远胜宝钗数倍,可宝钗却比黛玉会过日子的多,朴素淡雅中也独有一般意趣,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过日子”。
其实宝钗也好,黛玉也罢,个人有个人的活法,个人有个人的幸福,也不必评论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喜欢黛玉的清贵,不妨碍喜欢宝钗的素雅。喜欢黛玉的才情,也不妨碍喜欢宝钗的炼达。只是宝钗这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学一学也并非什么坏事。在这个所有人都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好的店铺也得会吆喝”的年代,从不哭的孩子也许反而会惹人怜,从不吆喝的店面,也许有最香最醇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