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做从想做产品,到了解什么是产品,在到真正做产品,已经有一年了
我觉得我更像一个交互设计师,我所做的大多是怎么让现有的产品更加好用,易用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在行”,我应该约见一些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的人,去聊一聊,开阔下思路了
想到“在行”,我又自然地联想到“分答”,知识变现热潮下的爆款,而今是什么样,我下载了个APP
里面什么数据都没有
难道服务器升级?——我心想
今天写报告,想看看艾瑞里内容类应用的的相关报告,找找感觉,结果看到了这个
因为对内容类产品很感兴趣,而内容类不局限于新闻应用,所以这次就来试着分析下,这玩意怎么就爆款之后又暴毙了
产品:分答
2016年5月,果壳网旗下在行在微信公众号上低调上线了一款付费语音问答新产品——分答
知识变现是很多大佬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分答出现之初,借助王思聪等IP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搔倒了大佬们的痒处,媒体的推动,行业大牛的评论,让分答气势如虹,借势之下成绩也相当不错,这很像当年的脸萌。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可行的,提供一个直接的平台,交换信息。但交易如果想持续,平等是基础。
分答采用的是提问、偷听这种模式,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和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广度,1元不贵,偷听成本很低,受媒体宣传影响,传播、参与的人数非常多,使得分答在初期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
但
其中的内容并不是所谓的知识、干货,而是以极具时效性的八卦、娱乐内容为主,这种爆点是不可持续,不可复制,无法稳定产生的,从网民对八卦的热衷程度就能
够明白这一点,当年冠希哥的艳照门现在鲜有人拿出来闲聊,前些天的宝强离婚事件也渐渐平息,如果靠这类内容维持生态,无意于用鞭炮做燃料,早晚会炸炉。这
些都是马后炮,咱们再横向看一看。
果壳的另一款产品——在行
在
行用的是一种O2O的模式贩卖惊艳,这类似过去的一对一辅导班,但是却更时尚,更加有内容,费用基本是三位数,并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保证供应放和需求方的
质量,能否对双方产生真正的价值,成了这种交易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这和滴滴差不多,早期占领市场阶段,滴滴司机补助极高,乘客红包也不断发放,一直到最
近格局稳定,乘车价格上涨,司机补助减少,陆续有服务方和供应方退出平台,选择其他出行、赚钱的方式。
但滴滴打车随着网约车合法化,以及相对于出租车更低的价格,行车了平台-司机-乘客的良好生态,这种调配资源,满足需求的方式符合世界向效率更高的方式运行的规律。
在行想帮助行家的业余时间产生价值,为对知识有需求的人提供信息源,这种立意是具有长期存在的价值的,但如何充分调动行家的积极性,保证行家确实是“行家”成了一个问题,较高的价格也会在需求方心里产生一定的疑虑,值与不值,难以量化,这也正是知识变现的难度所在。
反观分答,初期利用大众对舆论的热衷,产生了一定价值,等于一直在做运营里的借势营销,但是势是不会一直存在的,持续的使用热点,对人力财力都是很大的压力,而置之不理却又难以达成大量的转化。
说了这么多,怎么去改进呢,怎么继续生存下去呢,这是贯穿人类这个物种生存的大问题···
假设分答卷土重来,需要做点什么才能坚挺又持久呢:
1、削弱大V效果,适当提高门槛,回答者进行更多的认证,并建立等级机制
对
回答者进行实名、职业、作品等更多能够证明其回答含金量的认证,即给小答主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以及更多机会,也简介提高了内容质量。根据回答的质量,受
提问者打分,提升自己在平台内的等级,同事弱化对大V,避免“王思聪”主场等现象,尽量从普通答主中精选优质内容,维护好的生态(垄断状态下一定会变成容
易崩盘的结构)。
2、增加问题悬赏模式
这个类似百度知道,是一种不同于分答以往模式的做法,以提问者为主,奖金吸引答主回答,通过设计奖金分配机制,和提问者选择最佳回答的方式,拉动小答主的活跃。这种做法能够拓宽分答的服务形式,由点对点,变成点对面,偷听的含金量也得到了保障。
3、偷听者评分
所有付费的需求方都有权对回答做出评价,并且评价将影响回答者的形象和可信度,通过一系列数值上的设计,进一步达成对内容质量的提升。
说实话我反应慢了,对分答的使用有限,综合很多资料只能写道这个程度,希望分答会回归,如果压中了几点,我会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