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的降噪耳机不便宜?

    市面上,降噪性能够好的耳机,少有低于1000元的。

     从电子成本上,即便是最复杂的hybrid降噪,无非也就是多一颗降噪芯片,左右各两颗mic,20,30元的事。

     降噪机理分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隔音),前者主要用于处理中低频,上限到1/2kHz。主动降噪又分反馈、前馈和混合式(hybrid)。 

     反馈式的原理类似于运算放大器的负反馈,只是在声学域完成。由于反馈系统自带的误差收敛性,反馈式降噪耳机式最容易量产的,市面上便宜的头戴降噪基本都是这个路数。 

     前馈式是利用耳机外部的麦克风拾取噪声,经滤波放大反相后,通过喇叭发出反相噪声波,在耳膜处与外界直接传入的噪声干涉相消。前馈式对系统的精确度要求很高,1dB的链路误差就限制了降噪性能不会超过20dB。要知道,声学测量是很不易准确的,1dB标称误差的测量级mic都轻松上万一支了。何况,mic误差在链路误差中只占一小部分,电路、喇叭、结构材料、佩戴耦合等,都会引入明显的误差。其结果是,很多小厂送样品是都有效果,一量产就完蛋,哭着都做不出来。降噪效果基本看人品。以华为的严谨,做前馈式降噪的freebud3,降噪性能只能说,有。

     混合式,就是问题的集大成了,既有前馈的一致性问题,又有混合后的联合调校问题,还有多个mic,多点本底噪声的问题(安静环境,开降噪可能比关的时候大)。拼人品,基本是不行的,必须拿综合实力说话。 

      降噪耳机的附加价格,至少包括几个方面。 

      1为芯片、mic等电子物料,这项其实不算多;

      2为高精度的结构物料,这个主要考验设计功力,和模具精度,一次性的大笔开销; 

      3为生产效率,包括单机用时、良品率等,很可观; 

      4为销量摊销,包括研发费模具费等,实为硬成本增加的大头;

      5为销售成本,降噪耳机总销量相对小,走货慢,这个容易理解; 

      6为品牌溢价,能做好降噪耳机的,都是大腿。专业声学品牌,如美国的bose,日本的sony,声学王国丹麦的b&o和libratone;消费电子品牌如美国的apple和微软,韩国三星,国内的华为等,多收三五百,没意见吧?

    总结就是,研发难,生产难,销量较小,就是主动降噪蓝牙耳机贵的原因。apple的airpod pro,这么走量还得1500块,都赶上一部手机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