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初雪玩雪注意:别扔雪进湖,保护水质

1. 初雪降临九寨沟:自然馈赠与生态挑战并存

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九寨沟迎来第一场降雪,山林、栈道、湖泊被白雪轻柔覆盖,呈现出“童话世界”般的景致。根据四川省气象局数据,2023年九寨沟初雪出现在10月28日,较常年平均提前约3天,标志着冬季旅游季的开启。这场雪不仅提升了景区的观赏价值,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玩雪乐趣。然而,随着人流增加,部分游客在湖边抛掷雪球、将积雪扔入湖中的行为引发关注。九寨沟湖泊属于高山喀斯特湖泊系统,水质极为敏感,任何外来物质都可能打破其脆弱的生态平衡。

九寨沟内有114个湖泊,其中五花海、长海、镜海等以清澈见底、色彩斑斓著称。据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监测,这些湖泊的透明度常年保持在10米以上,部分区域可达20米,pH值稳定在6.5-7.2之间,属弱酸至中性清洁水体。这种高透明度得益于湖底钙华沉积和极少的悬浮物。一旦人为将雪投入湖中,雪在融化过程中会携带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甚至微塑料进入水体,增加浊度,干扰钙华沉淀过程,长期可能影响湖泊颜色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2. 玩雪行为背后的生态风险解析

看似无害的“扔雪进湖”行为,实则潜藏多重环境隐患。首先,降雪虽为纯净水结晶,但在降落过程中会吸附大气中的颗粒物。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部分高海拔地区雪样中检测出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微粒,来源包括远距离传输的工业排放与交通尾气。当这些受污染的雪直接进入封闭型湖泊,污染物将在静水中缓慢释放,难以稀释。其次,九寨沟湖泊水温常年偏低,平均低于10℃,自净能力有限,微生物降解速率仅为平原湖泊的三分之一。

此外,人为扰动还会破坏湖面静态环境。镜海得名于其如镜般倒映山色的能力,依赖于无风且无扰动的水面。游客投掷雪块造成波纹扩散,不仅影响摄影效果,更会搅动湖底沉积物,使原本稳定的钙华颗粒悬浮,降低透明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年发布的《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状况评估》明确指出,游客近距离接触水体是当前水质保护的主要人为威胁之一。景区已设立多个警示牌,并通过广播系统循环提示禁止向湖中投掷物品,包括雪、石子、食物残渣等。

3. 文明游赏:尊重自然的边界与责任

面对如此珍贵而脆弱的自然遗产,文明游览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义务。《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景区内进行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行为,违者可处500元以下罚款。九寨沟景区管理机构近年来加强巡查力度,启用无人机监控重点湖区,并在热门打卡点安排专人值守。2023年冬季以来,已劝阻超过200起不当玩雪行为,有效遏制了潜在污染风险。

我们应主动建立生态边界意识:玩雪可在指定区域或远离水体的空地进行,如树下、步道旁或观景台周边。景区在诺日朗游客中心附近设有安全戏雪区,供儿童及家庭游客安全互动。同时,建议穿着防滑登山鞋、携带保温水壶,避免因寒冷导致身体不适。拍摄时使用长焦镜头捕捉湖面雪景,既能获得理想构图,又减少对环境的物理接近。每一次克制,都是对这片世界级自然遗产的深层守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