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地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因为一本书让它跃入人们的视野;它是大地上千万个农村中的一个小村落,因为一个人让它呈现在镜头前。
黄沙梁,从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走出的村子,作者刘亮程。
如果你喜欢在画廊里安静漫步,在一幅幅画前驻足停留,那么我推荐你读《一个人的村庄》。文字会带你站在山头,遥望旷野里的黄沙梁,感受一草一木一物的欢喜,一树一叶一虫的忧伤。
黄沙梁村地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附近,那里远离尘嚣,生活沉闷。
“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
生命的相互映照揭开了岁月的面纱,村民的一生只是场数字的旅行。
刘亮程在人们日常往复的日子里用笔锁住永恒。“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他扛着铁锹在村里行走,写下家园的荒芜、动物的生活、人和自然的相处。他谈论着村里动物,狗、驴、马、鸟、蚂蚁、……,原来寂静的村落里处处隐藏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和阳光、风、雪、空气对话,收藏了好多关于自然的秘密。我们看到树在同一个位置站了好多年,静止的矮房子悄然地伸长裂缝里。大自然的一切从不会静止,它们和人一样在时间里行走,在时光里体验。
人,如果多些耐心,诚心与大自然相处,大自然就会向人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独有的经历。刘亮程说“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一根木头旁呆二十年,我同样会知道世间的许多道理。”
他是耐心的,而且在那些年轻的日子里耐得住寂寞,所以能听见万物的声音,写下如此触动人心的语句。
他的文字直白,却富有生命的气息。他的语言朴素,却很惊艳,短短的话语就将人引入思考的深处。人人都能看懂,所看就有所得,所看又不止所得。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安静的人在宁静的世界里写的书。散文体的平实情切与理性的哲学思考在书里融合,带着读者走向文字以外的宽广。
生于60年代的刘亮程,青少年时期在黄沙梁渡过。如他所说“我的全部学识,就是对一个村庄的见识”。这个地方,不仅是他生活的中心,也是形成他的文学风格的核心。在这儿,他获得身体的成长、生活的体验、思想的沉淀。村庄的沉静给他空间和时间去慢慢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这种缓慢渗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当你翻开书页,脱俗的墨香俨如屏障,隔开那些如影随行的浮躁。
很多人惊讶于在平常简单的小村庄生活刘亮程何以在书中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刘亮程自己给出了答案“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 是呀,他的个体生命久而久之和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土地里的一粒尘、一丝味已化为他的骨髓,和他生死相随。所以无论他怎么写,走多远,他的笔下都帶着源于村庄的从容和静寂。
刘亮程就是村庄的一部分,他的足迹,他的目光,他的思想赋于荒凉黄沙梁新的面貌。他真实地写着这片土地,以至于添加任何诗情画意都会凸显做作,唯有宁静干净的文字才配得上从万物身上领悟出来的思想。
作家是忘不了“根”的人,在世界上一定有某个地方和他深深相连的,天荒地老都断不了的心灵相连。刘亮程依恋黄沙梁,“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冯唐眷念北京,“每次去机场的路上,我都喜欢往窗外看,已经看了那么多遍了,但每次还是想看”。
作家是依托“根”的人,在世界总有个地方是作家身体的停留之所,也是内心的家园,它为文字和思想铺开一张没有边界的纸,安静等待他们去书写。
清明回老家时,感叹附近的农村变了样,房子越来越新,村落越来越静。能走的青壮年大都涌向城市,“家”在心中只是年少时长大的地方。
城市的喧闹侵蚀着人们内心的平静,日复一日,犹如在心上铺上层层叠叠的细沙。对“家”的思念终在某个瞬间涌上心头。于是我们、他们、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在时间的卷轴里宁静地记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