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在乡村振兴报道中脱颖而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成为今后全国农村工作的重要方向。对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范围更广、内涵更深,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振兴。对于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还在积极探索中,开展具体工作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时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业要及时把握社会动向,积极的正面宣传必不可少,因为该类报道能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探讨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群众指明努力方向更为重要。因此媒体应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导向、鼓励记者积极参与新闻事件的建设性新闻引入乡村振兴相关报道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同建设性新闻问题解决导向、面向未来的视野、赋权等六大核心理念适度融合,做好乡村振兴媒体报道这篇大文章,在国内为发展落后的乡村提供具有实践性、普适性的借鉴经验,在国外为其他渴望乡村发展的国家提供乡村振兴“中国方案”。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人才、内容和技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新闻传播领域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一、人才:亲临现场求真相,精益求精显专长。

今年11月8日适逢中国记者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致全区新闻工作者的信中提到三个词“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传媒茶话会原创文章《记者节|记者的底色是什么?》中谈到:记者的底色是在现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报道才有多少力量。能作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记者,比之普通记者需要付出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新京报》记者陈杰4年9次探访悬崖村,将条件极其恶劣艰苦的偏远乡村展示给世人,首次上山徒步5个多小时,通过一步步谨慎地攀爬藤梯才得以窥见贫困村全貌。他的报道把政府、专家、自媒体网红等各个领域的热心人汇聚起来,一同推动悬崖村脱贫。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对接腾讯公益,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悬崖村“发现者”:4年9探,我看见了新闻的力量!》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脚力不到,笔力也无法触及事件核心。建设性新闻从本质来说更像是专业媒体的一场自救运动,此类报道对于报道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以CGTN为例,今年推出的《通向共同富裕之路》纪录片由罗伯特·库恩继续担任主持工作。库恩来自美国,是资深专家级主持人,中国国际友谊奖章获得者,CGTN《走近中国》栏目的主持人,美国知名社会活动家,也是研究中国29年的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由他担任主持人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曾在美国落地播出,并于国内国际均获得巨大成功。所以本次相同类型的纪录片依旧有他主持,更加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二、内容:立足当下看未来,细嗅蔷薇见温柔。

目前涉及乡村振兴类型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数新闻报道重点围绕产业、人才等大热领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解决当下问题固然重要,但建设性新闻也倡导面向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未来乡村建设中是大趋势,《新京报》抢抓机遇,今年举办了“数字经济看中国”主题夏季峰会。在数字乡村分论坛上,邀请到全国数字乡村示范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副县长王振权作讲话,他围绕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城乡无差别服务、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数字服务乡村生活等内容分享经验,体现数字给未来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发展趋势,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视野。建设性新闻选题不仅可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议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人物》周刊讲到小六,一个为乡村老年人带来光的年轻人。安徽宿州毛营子村没什么产业,年轻人大多去外地工作,老人们很多留守在家,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干瞪眼」,甚至就是「等死」。小六带领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跟他们一块做饭、聊天,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慰藉,让我们关注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三、技术:紧跟潮流不落伍,深度融合见真章。

科技迅猛发展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助力,5G、AR、VR等新技术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吸引人。元宇宙是今年新闻业热议的重点,CGTN尝试用元宇宙框架技术搭建纪录片拍摄地田坝村,在虚拟的游戏场景中受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还可与纪录片主人公拉斐尔、霍凯和大卫互动,集齐3枚羌族徽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解码十年》创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还原地形地貌,展示了贫困人口乔迁新居、输水管道建设等脱贫场景,用全新技术手段带来全新感受。

未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期望更多媒体立足专业,守正创新,讲好乡村故事,传播好乡村声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