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季弟【1182】2024-11-24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七日
沅、季弟左右:
初五日酉刻接初二午刻来缄,具悉一切 。纪泽在桃树店所发之禀亦已收到。
徽州、休宁之贼日内尚未动作,鲍、张两军日内亦休息未进,祁门、黟县等处渐有卖米盐者。希庵所带四营,暂令扎去祁六十里之历口(历口镇,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为历口。位于祁门县西北部39公里,全镇地域面积188.32平方公里,东邻小路口镇,南接渚口乡,西临闪里镇,北枕安凌镇,东北和西北分别与古溪、箬坑二乡接壤)地方,防西路之贼穿建德、祁门中间而走景德镇,即去年沅弟破景德镇贼之出路也。次青二十五日城破走出,二十六夜在街口所发信,初六夜乃接到。大节(有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或临难不苟的节操)已亏,此后难于自立矣。
二十五夜所奉寄谕,初六日乃恭折复奏,兹抄去一阅。不知皇上果派国藩北上,抑系派润帅北上?(咸丰十年八月即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这就是历史上最为令国人痛心的国耻“火烧圆明园”暴行)如系派我北上,沅弟愿同去否?为平世(太平清明时代简称太平之世,与乱世相对)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为勤王(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望沅弟即日定计,复书告我。无论或派我或派润帅,皆须带万人以行,皖北皖南两岸局势势必大为抽动,请弟将如何抽法,如何布置开单见告。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竹,一经奉旨,旬日即可成行。不可似都将军,四月初十发起程折,八月乃成行也。两弟以为何如?
评点:李元度大节已亏
徽州城破十天后,曾氏收到了李元度的信,确知他没有死。按照常规,守城的主将应当与城池共存亡。李元度临危怕死弃城而逃的行为,令曾氏十分气愤。对于这种大节已亏的人,理应严肃惩罚。但李元度人缘好,祁门老营中的不少幕僚都为他说情,就连素来不多说别人好话的李鸿章,都宁愿离开祁门,也不愿意拟参劾稿。
曾氏不为众人的求情所动,他将李元度与宁国府守将周天受作了番对照:周天受守宁国七十余天,援尽粮绝,城破身殉,而李元度仅仅守了一昼zhou夜(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便临阵出逃。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曾氏身为江督兼湘军统帅,李元度的行为,不仅犯了国法,也为湘军贻羞(使蒙受羞辱)。于是,曾国藩亲拟了一道《周天受等宁国殉节请恤及参革徽州失职人员折》,在为周天受请“从优赐恤”“建立专祠”之后,又“请旨将李元度革职拿问,以示惩儆(儆戒,鉴戒。 惩罚之以示警戒)”。
该信后一段所说的事,乃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大事。咸丰六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正式挑起战争。第二年,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由头,与英国结盟参战。咸丰八年四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进逼天津。咸丰十年,英法再组联军,七月攻占天津。八月八日,咸丰皇帝带着一群后妃逃亡热河,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议和。八月二十九日,联军进入北京,大肆洗劫,并焚烧了圆明园。朝廷意欲调江南之兵勇北上护驾,但尚未确定调谁。曾氏推测最大的可能性是从他与胡林翼两人中调一个。于是去信询问,倘若朝廷调他北上,九弟愿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