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今年27岁,是我上家公司的一个同事。
昨天夜里1点多他发微信给我,说:“万哥,咱两撸串去呀?”
外面下着大雨,我没搭理他。我知道他准是又离职了。
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收到他这样的信息了。
他和我说过,工作这几年,每次身边的同事离职,他都会去聊上几句。
聊完之后,总感觉有些失落,自己也就不想干了。
从我接触过的案例来看,像王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别人离职也会影响他们在公司去留的决定,这是为什么呢?
综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多年能力也没有变化。
刚毕业的时候,你可以说自己还年轻,需要不断尝试,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个行业、哪份工作。
但是工作三五年后,你心理还没点数?还在和刚毕业的选手抢饭碗?
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学里就参加各种实习,毕业出来已经有了一两年的实习经验,薪资要求还不高、肯加班、态度又好,你拿什么和他们抢?
1.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都无法帮你
大家都知道面试官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这也是我常问候选人的一个问题。
上周面试了候选人小A和小B,我又问了他们这个问题。
小A说:“我已经工作2年了,想继续在设计专业性上有所提升,平时也有学习一些插画,想多学点东西。希望2年后能成为一名高级UI设计师。”
我继续发问 :“那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学习?学习计划是什么?你为目标做出了多少努力?”
小A说:“嗯......,我真的很想得到这份工作”。
我没有继续说什么,我知道他为了应付面试,不得不回答我这个问题,他甚至不知道“职业规划”这四个字的确切含义。
如果说小A的回答算是中规中矩,那么小B的回答则打破了我这个大龄青年的认知。
小B说:“这是VUCA时代,一个不确定性占主导的时代,谁知道两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半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还要做什么职业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了,我适应能力很强的。我只需要先找份工作混口饭吃,在等大机会。”
话说,自从1994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到最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进击,确实给某些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在纸媒行业,一批批传统写手转成了自媒体人。再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取代了很多实体店。
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
小米公司CEO雷军的“飞猪理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可是,如果猪没有准备好,飞得越高,摔得就会越惨。
你看传统写手转向自媒体,他们并不是从零做起,而是带着多年的写手经验。
他们有牢固的根基,只要熟悉了打法,即使不在风口上,依然可以拿到一张不错的入场券。
失败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人都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你没有目标,就只能做跟屁虫”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意是:“团队成员离职,自己也突然少了一部分工作动力。”
我们先抛开人的情感因素不说,因为和你关系好的自然会对你的情绪有影响,这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
除了情感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深挖一层,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你少了那一部分工作动力呢?
答案是目标感的缺失。没有目标,常常会使我们感觉工作和生活少了一些意义。
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工作,升职、离职、加薪等等一切都好像是顺其自然,习惯了等、靠、要的生活。
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在某个专业领域要做到专家级;在所在的团队你要做到第一;或是要成为某公司的优秀员工。
如果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但是你也会清楚坚持下去的意义。
比如你的目标是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跑完全程。在比赛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掉队,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毕竟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你要做的只是挪动脚步继续坚持。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同样,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工作,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工作。
"3.两个目标,两个基本技能,助你破局"
短期目标指导行动,长期目标指导决策。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实验,一个具体而艰巨的目标可以带来卓越的成效。
在全球上千例研究里,科研人员发现具体而又有难度的目标比模糊或过于简单的目标更能激发优异的表现,而且差距是明显的。
如果目标不明确,人们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加上反馈不及时,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就会灰心丧气,借助于总总借口放弃目标。
所以,短期目标要明确具体。比如在下一次绩效评估上拿到1.5分优异成绩,或者销售业绩做到小组第一。
当你逐步实现这些短期目标后,你会获得更大的信心。
但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你总会有栽跟头的时候,当你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你的心底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实现这些目标?
这时你就需要一个长期目标来指导你的决策。
在短期目标上,你要在下次绩效评估上拿到1.5分优异成绩,长期目标可以设定为做到部门第一。因为一旦你感觉到疲惫时,你会想起长期目标给你带来的意义。他会使你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加薪空间。
现在目标有了,你还需要两个基本技能,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都能够助你一臂之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
不过有些人做的就是比其他人出色,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领导分配任务时,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关键任务。
由于这些任务的特殊性,领导更容易在事后回忆出谁的表现更突出。
让领导心理有你,升职加薪的机会都会优先考虑你。
关键问题有三大特点:
1.难以解决。
2.时间紧迫。
3.结果影响范围大。
识别关键问题后,你要有一套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首先,分析问题的基本概念和信息。
其次,运用结构化思考法推理出多种解决方案。
然后,运用SWOT利弊分析法,分析每种方法的可行性。
最后,执行计划并建立反馈机制,优化你的解决方案。
别忘记了把你的解决方案放到「问题解决工具箱」中,过一到两个月再把他们统统拿出来复盘。基于时间的压力和当时知识的限制性,我们做出的解决方案在当时看,貌似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2.说服式沟通技巧。
这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能力,也是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
从事销售行业或教师行业的人自不必说,他们必须通过沟通这个工具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而对于那些沟通只占工作中一小部分的人来说,掌握沟通技巧其实更加重要。
假如,你是一枚程序员,你有优秀的编程能力。如果在加上你出色的沟通能力,你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比如给客户介绍你们产品的实现原理,发起一个技术社区的交流会,会大大增加你个人的曝光率,增加个人品牌影响力。
虽然,讲沟通技巧的书不计其数,但是用到真实沟通环境中,大家通常还会使用自己习惯的沟通方式。因为这些技巧都太复杂了,既要你理性思考、注意情绪,又要你注意对话人的表情动作和眼神,还要你注意倾听,听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日常沟通中最多的是对上和对下的沟通。
对上沟通只要记住,克制情绪即可。如果老板和你谈话,他还没发火呢,你就已经情绪爆发了。老板会认为你是一个不靠谱的人,再者你也动用了老板的权力,因为发火是老板的专属权力。
对下沟通只要记住,尊重对方即可。依据上下级不对等关系,可能你一句狠话,一个眼神,就会导致下属产生反抗和逃避心理。这样沟通下去,你不会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也不会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可。他们可能会表面答应你,背后又一套。
设定好了目标,打磨好了基本技能。
也许经过了这些努力,下次面试你没准还要和刚毕业的学生抢饭碗,请确保你抢输了之后会继续努力。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落后,甘愿一直落后。
毕业三五年了,是时候了,你该长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