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信息传递

关键词: 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细胞受体,细胞配体, 信号传递, 细胞黏附、 细胞突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R、 Hedgehog、 Wnt、骨形态发生蛋白、旁分泌、近分泌、形态发生素浓度梯度

两大类细胞参与者: 上皮性和间充质性细胞, 上皮性黏附和间充质细胞是独立迁移,生成细胞外基质;

三个重要过程: 细胞黏附、 细胞形态、细胞信号传导

研究问题: 细胞是如何自我构建成胚胎中高度有序的组织?

4.1 细胞间信息传递概述

细胞通讯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声音、肢体动作视觉、触碰发出信息,通过感受器官耳朵、眼晶、皮肤感接受信息,人在信息交流后就能有反馈变化或者生成新的交流信息,如此信息传递交流,形成和维持了社会的秩序。

a. 细胞信息传递的模型:

1. 近分泌信号传递:  很短的距离或者直接接触。 (人的面对面交流)

2. 旁分泌信号传递: 远距离的信息传递。 (电话、邮件等远距离信息传递)

b. 配体(ligand)和受体(receptor) 可以理解为信息和信息接收器

受体一般在细胞膜表明。细胞间还可以受体-受体结合, 分为同亲和结合(homophilc bingding)和 异亲和结合(heterophilic binding)

细胞 --》 分泌配体 --》 结合受体 --》受体改变特性 --》激活下游转导途径的分子 --》逐步转导 --》 细胞反应

4.2 黏附和分选:近分泌信号传递和形态发生的物理现象

问题: 一群细胞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器官的? 

书上例子是一个沙子堆成的沙雕,热动力学原理导致表面黏附降低,内部沙子水分多温度低紧密黏附靠近。

4.2.1 差异性的细胞亲和力

1955年Townes 和 Holtfreter的胚胎细胞离散后重新组织聚集实验,提出选择性亲和力(selective affinity)概念: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在不同胚层产生了方向性的亲和力,能够引导细胞的方向性的迁移。 而且随着细胞发育分化,细胞的亲和力会改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逻辑: a>b & b>c -->  a>c

4.2.2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动力学模型

1964年 Malcolm Steinberg 使用胰蛋白酶处理胚胎组织细胞,发现不同类型细胞混合后,不同类型细胞能特定方向移动,形成层次结构。提出差异黏附假说:

细胞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来形成具有最小界面自由能的聚集体; 人或物分群后,待着最舒服,热动力学最稳定;

1974 Moscona发现细胞膜表明具有不同类型的黏附分子,是热动力学差异的原因; *人或物外表的特质区别导致了热动力学的分层;*

4.2.3 钙黏着蛋白和细胞黏附

cadherin ( calcium-dependent adhesion molecule ), 是一类钙依赖的黏附分子,跨膜蛋白,还有其他类别的黏附分子;

Takeichi 1987 发现 cadherin 对细胞连接,细胞类型隔离和组织形态化非常重要。

细胞内的联动蛋白(catenin)锚定 cadherin胞内部分,并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合。

**cadherin**功能:

将上皮细胞黏附在一起;

与肌动蛋白连接,协助组织形成片状和管状结构;

信号传递接收器功能;

**cadherin 类型**:

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 发育早期所有胚胎细胞, 在胚层细胞形成和迁移时必须的,发育后期特定上皮组织才保留;

胎盘钙黏着蛋白(P-cadherin): 胎盘表达,黏附子宫;

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 神经系统细胞表达,神经组织和表皮组织的分离, 还有神经信号传导功能;

视网膜钙黏蛋白(R-cadherin): 视网膜形成至关重要的;

原钙黏蛋白(protocaherin): 同类聚集运动的上皮细胞, 异类分隔不同组织分隔细胞;

脑钙黏蛋白(B-cadherin): ?

经典钙黏蛋白(C-cadherin): ?

**钙黏蛋白的强度取决于**: 1.  数量大凝聚力大,迁移到内部; 2. 质的区别,不同类型cadherin,相互间结合能有差别

**钙黏蛋白的类型、时间和边界形成**: 数量,类型和表达时间对应发育过程的特定事件;  差异性表达两种不同类型钙黏着蛋白,最弱异亲和力的细胞膜上形成了边界,分隔组织;

***差异性界面张力***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形成了细胞皮质收缩力,比细胞间的黏附力对分选更加重要。


4.3 细胞外基质作为发育信号的来源

基本概念

**Extracellular matrix** : 细胞周围的环境,由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组成一个不溶性的网络,包括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以及各种特殊糖蛋白分子(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ECM 组成的成分

**蛋白聚糖(proteoglycan)**:核心蛋白与糖胺聚糖多糖侧链共价连接;

**纤连蛋白(fibronectin)**: 很大的蛋白二聚体,多结合位点,作为广谱的黏附分子,连接细胞和ECM其他生物大分子。

**层粘连蛋白(laminin) and IV胶原蛋白(IV colagen)**: 基底膜主要成分;Basal lamina

整联蛋白Integrins: Receptor for ECM

1986 分别由Horwitz和Tamkun et al 发现,是细胞膜的受体,与ECM lamninin 和 fibronectin结合, 整合了ECM和细胞。

1. arginine-glycine-aspartate(RGD) binding on extracellular side;

2. dual bingding on the cytoplasmic side:  --> talin and α-actinin --> connect to microfilaments


EMC signal --> integrins --> inside cell --> gene regulation

1994 Roskelley 使用 Basal lamina-directed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ry gland tissue model表明了integrins EMC --> 细胞通讯作用;

***环境反过来影响个体,使用的特异感受器 integrins***


4.4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上皮细胞 epithelial cell 转化为间充质细胞 mesenchymal cells的过程, 包含了上述细胞通讯的所有概念和过程转变,如通过basal lamina 激活极化和静止的上皮细胞,转为能够侵入组织和在新地方形成器官的间充质细胞;

> EMT过程: 旁分泌因子激活靶和基因表达通路 --》 下调cadherins --》 释放lamnina和basal lamina 其他组分 --》 重排 actin cytoskeleton --》 分泌metalloproteinases to degrade the basal lamina --》 移动新环境 --》 构建新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的ECM环境

> (有点像开殖民地一样,首先旧社区的部分人收拾家当,准备上路,然后到新地方开始一起构建初步环境,然后逐步工作分化,形成一个新的功能社区)

在生命活动中重要的机制, 发育中例子:

1. 从神经管最北侧区域形成神经嵴细胞;

2. 鸡胚的中胚层形成,由上皮层部分细胞变成中胚层边迁移到胚胎内部;

3. 从体节形成椎前体细胞

4. 伤口愈合

5. 癌症转移

Figure 4.14 EMT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