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张图,正好体现了我最近的困扰。
近期在拓展一个新的领域,于是每天都在致力做一件事,叫做“跟人聊天”——其实是收集和整合大量信息,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自诩有社交恐惧症的我,需要一反被动常态,主动进行社交。
然而,这件事情的痛点在于,并不是所有对话都有你所期待的营养。比如在一些影视娱乐圈的聊天体系里,喝一下午茶不谈正事儿才是常态,一起耗到第三顿夜宵才能说一两句合作内容,这常让我这种极度需要“确定性”和规律睡眠的处女座互联网狗无所适从。
如果把“砍柴者”比作合作寻求者(乙方),“放羊者”比作(甲方)。在合作洽谈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同时做“砍柴的”或是“放羊的”。于是,我在思考,如何在谈合作时有效地聊天?
丨有意识地交换有效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放羊的人,尽量为砍柴的人指出砍柴的路。
我们常常遇到一种情况,因为一个小的合作点,横跨一个北京的对角线见面详聊,结果聊着聊着就突然聊不下去了。遇到这种蜜汁尴尬的时候,就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寻找合作点。同时,信息共享通常是双向的,如果你提供给别人较多的信息,对方也愿意告诉你更多。
通常,作为合作寻求者,因为处在一个需求的位置,总是会分享更多的信息。此时,如果作为甲方,也应当有意识地交换一些有效的信息,将对话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才会不浪费自己的时间,相反将双方信息的交换加乘、碰撞出更多火花。
人们常说,两个女孩真正的友谊始于分享秘密。“分享秘密”是拉近距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分享一些“公开的秘密”,又是会打开话题的维度。比如,我家投放了***渠道,其中优质的渠道是***——在这样的信息中,渠道本身是公开的,而优质渠道是经过你筛选的,此时,这条信息就由公开信息变成了有效信息。
丨寻找对方立场和同理心
常常我们接到合作需求只是因为一句话——“我想找你来聊聊”,然后一脸蒙圈坐等合作伙伴从零介绍。
然而,往往因为片面的介绍,对于合作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个浅层/不完全的层面,使得合作少了很多想象空间。前两天看到一篇讲如何辨别聪明人的文章讲到,聪明人在讨论问题前,会习惯去确认一些并不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定义,以及双方讨论问题的立场。这是很重要的同理心。
分享一次愉快的交谈经历,我们去跟一位制片人聊天,因为跨界跨的比较大,本以为需要费很大口舌来解释我们公司是干嘛的,结果对方说,“不瞒您说,在此前我已经在网上查了***资料来了解贵公司,并且觉得有1\2\3个方向的合作点。然而这几个合作点对接的部门并不直接是我,建议直接找我们的老板聊,谈定战略合作之后,往下推进各部门对接执行。”迅速达成共识,对方很快帮忙约了负责的老板,于是,半小时的对话就很高效地向下进行,不仅有了合作方向、更有了合作的关键节点。
丨合作结交的是人,而不是他背后的公司资源
而我的理念是,对人不对公司。
合作里,最重要的是筛选出靠谱的人。坦白讲,资源这件事儿,如果对等的话,怎么都能盘活。然而,对接人合作是否舒服、靠谱,才是决定事情本身能否办成的必要条件。
拿线上传播这事来说吧,打交道的主要分三块,平台方→需求方→乙方。恰好这三块我都做过。因为是做平台方出身,会了解资源是固定的、人是流动的,找到靠谱的人才能拿到最多的资源模块;做需求方的时候,需要衡量利弊,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合作伙伴,才能为公司节约开支;做乙方的时候,挣的是辛苦钱,卖的是才华,重要的是让客户满意。
这个看法的核心逻辑是,一个靠谱的人才不会一直待在一家公司,他可能会在上面三块流动,无论是为了积累人脉、还是为了将事情办好,怎么说都是“人”是最关键的节点。有段时间集中跟很多自媒体人接触,发现很多人是跟着平台走的,哪个平台有红利,就对平台商务负责人趋之若鹜,一旦这人离职了,就对人不闻不理。个人觉得,这对社交资源管理的巨大内耗。
丨当面聊比微信聊的效率高太多!
这里只想说一句话,数一数有多少合作止于一个超过一页的word/一句呵呵/超过30秒的语音罢。
以上罗嗦了不少,然而其实我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没什么方法论的。
“受欢迎的孩子有恃无恐”,纵使客观的说了上面的一二三四,却也敌不过咱都不得不承认——如果人可爱,怎么聊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