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句话出自鸟窠禅师与白居易之间的一则故事。

据《指月录》记载: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鸟窠即是中唐时期的道林禅师,因见秦望山(浙江绍兴境内)“长松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时人因此称其为鸟窠禅师。白居易任职杭州期间,到秦望山中拜见鸟窠禅师,就有了前面的两番酬答。

先是白居易见鸟窠居住在树上,便说:禅师住的地方很危险,禅师则回答说:太守所处更加危险!白居易不以为然,反问:弟子身为太守,掌管一方江山,会有什么危险呢?禅师直言:你的业识浩荡,生灭不停,如同柴与火交织在一起,难道不是危险吗?

之后白居易又问:佛法的真意是什么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语来自《增一阿含经》中的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前两句,按佛教的理论,简单来说人有身、口、意三业,三业又包括:杀、盗、淫(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口业)、贪、嗔、痴(意业),这十恶业导致了人在生死中轮回,不能出离;从广义来说“诸恶”则包括了佛教戒律中所禁止的全部行为。这个偈语的意思是:佛教导众生要摈弃所有不良行为,奉行善行,使心意识得到清净。白居易听后又不以为然,说:三岁的孩子也知道这么说。在唐朝时期,佛法应该是比较普及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概也是接近于家喻户晓,所以白居易才有此答复。禅师听后告诉他:三岁孩子虽然知道这么说,但是八十岁的老翁却做不到。听了这话之后,白居易礼拜离开了。

白居易生活在佛教兴盛的时代,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多与为官之地的高僧大德交游往还,晚年与如满和尚在香山寺结香火社修行,自号香山居士,曾作《香山寺》二绝:

其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还曾创作有关佛教、修佛的诗歌作品,如《读禅经》诗: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佛学修养是非常不错的,在约五十岁时参谒鸟窠禅师留传下来的故事耐人回味。先是关于危险之处的问答,点明了人如不修行了脱生死烦恼,就会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接下来是不客气地指出明白了道理是没有用的,还需要行,修行修行,关键在于行动。

佛教讲究的是知行合一,理事并重,而不是只是流传于书面口头的学问,禅宗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尤重于行,因为对于禅而言,理即事,事即理,正如《证道歌》所说的“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禅宗发展过程中,因为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逐渐产生了偏于清谈的“口头禅”的弊端,枉逞机锋,以扬眉眨眼作为学禅极则的作法曾遭历代大德的诃责,“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说是其中至浅又至深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则浅显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一个浅显易知的道理:知易行难,只有克服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修行。白居易在晚年曾作《念佛偈》,很好地体现了“行”的问题,作为我们这篇短文的结尾吧,偈曰: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