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读书法

1. 极其功利的少读书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最有效率?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简单的说—— 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英语口语12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3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以及老外对你的发音口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xx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创造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回头思考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2. 极其功利的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 娱乐性、知识性、心智性 。如果比作爬山——

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

知识性的是平坡,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理解新观点的速度会加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上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其实是心智提升类书籍读的少的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并不会增加学习力。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学习其实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3.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你旅行的时候,会和出车站的第一个人一直聊天,希望能找到这个城市里最有趣好玩的景点吗?显然不会,你可能会看看地图,找到几个地方,然后打车直接过去。

但是我们就经常这样学习,从第一页开始,然后直接开始读,希望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英文版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购书的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你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难道不是认知效率提升了?

有人会说——从第一页读,这样不是更有系统吗?

第一,如果你脑子里面没有框架,看完全书也不太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统比作大象,你的认知和记忆区间是手掌,仅凭直线型的看书希望摸出系统,就如盲人摸象——如果你脑子里没有全图,增加再多细节也没有用。

第二,也许你并没有配置更加系统的认知资源和时间,很多书半途而废,可能更加不系统。

极其功利的读书、按需分配来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不会有太多知识烦扰你了。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来?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进入,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书说:“读点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像巴浦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奖赏。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 ,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逆人性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