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压根没想到那个他最看不上的老三最后成了家里最有文化的人。小学尽管爸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念书,但是还是顺利地升入初中(当年不叫这个名字),在离家几十里的学校读了两年又考上了高中。
据爸爸说,当年的XX中学是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能考上去就像中了举人似的,不是一般的牛。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们饿得饥肠辘辘,放学后便三人一帮两人一簇到附近的菜园里挖菜根,回来洗洗,嚼了很久也不舍得吞下去。
“二两粮”时期,饿死的人比比皆是,但也有的人是撑死的。有一次,学校破天荒地改善了一顿,一个学生狼吞虎咽,海量进食,最后把胃口撑破出血送了命。现在听这些,感觉是在听故事,但是那时候这种事实在太多了。
家里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当时奶奶当家,家里的饭分为四个档。爷爷和大伯在地里干活,吃一档饭,孩子二档,媳妇三档,奶奶最后一档。档次的划分无非就是以饼子的颜色为标准。一档里的玉米面比例大些,糠少些饼子的颜色要黄一点,到了奶奶那一档,基本就是草糠的颜色了。
奶奶最心疼这个老儿子,每每爸爸放假返校,她就装满一袜筒玉米粒,像一只肿胀的大脚塞到背包里,偷偷地让爸爸带走。有一次被二妈发现了,家里便闹得乌烟瘴气。二妈哭得惊天动地,说婆婆偏心,硬是让媳妇们忍饥挨饿。
二伯在学校教书,也是家里唯一挣工资的人。二伯每月把工资交给奶奶这个当家人,为此二妈心里非常不平,曾几次闹着要分家另过。
奶奶的三个儿子各有特点,大伯一天书没念,从小跟爷爷干活,是爷爷最得意的那个,很早就找了本村姑娘,也是一个大字不识。二伯虽有文化,但媳妇也是一个大字不识,老三书念得最多,最后会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呢?
爸爸和这哥俩性格很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不笨,但外路精神不少。他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每每想起来我都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