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一位人尽皆知的故人
一位漂泊一生的游子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一位叱咤文坛的大师
昨天
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年10月
余光中刚刚过完90岁大寿
台湾中山大学为他举办了庆生会
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
“再至汝阴”抒发心情
黄栗留鸣桑椹美
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
白首重来似故乡
余老还曾经写过一首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
葬我
于长江和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余老走了
不知这位游子
是否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余老被大部分人熟知
是从《乡愁》开始的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
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他随父母迁居香港
次年赴台
那时
由于大陆和台湾当局关系紧张
余光中与家乡的联系被切断
乡愁也慢慢爬上他的心间
乡愁太深
中国结太紧
1971年
思乡情切的余光中写下了《乡愁》
吟唱出多少游子对故乡悠远的思念
回忆创作过程
他曾说
这种情绪压在心底已经20多年了
余光中手书《乡愁》
余光中说
对我个人而言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
家是个人的放大
国又是家的放大
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
我本人生于南京
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
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
父亲是泉州人
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
只能说是整个中国
母亲和故乡
是余老一生的牵挂
在他的代表作之一
《春天遂想起》里
他无数次呼喊母亲、无数次呼喊江南
他说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
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如今
他离开了这世间
却也是一场与母亲的相聚
余光中一生笔耕不辍
著作等身
从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
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
在海峡两岸和香港出版的著作超过70种
梁实秋曾评说余光中
右手写诗
左手写文
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在人生最好的岁月
余老有了愁
却没有了乡
一湾过不去的浅浅海峡
陪伴了他40余年
苏东坡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余光中说
他想稍微改一下
但愿人长久
十三亿人共婵娟
两岸开放探亲后
直到1992年
余老应邀回到大陆
从那以后
他频繁地往返于大陆与台湾
他说
恐怕得有三四十趟
2003年,余光中先生回到家乡泉州,并在泉州音乐厅举办了“余光中诗歌朗诵会”。
这些年
回乡的次数多了
让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成为了余老新的牵挂
他说
风筝放得太远了
线要收回来
我想以后尽量回到书房
继续写作和翻译
以此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余老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2011年,余光中出席《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发布会。
《寻李白》里的句子
也是最熟悉不过了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堪称描述李白最优美的句子
2004年
余老在“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上
呼吁广大青年人
摈弃忧郁和沉默
大力发扬古老的欢乐传统
2005年
在湖南汨罗参加端午节“祭屈”大典的余老说
海峡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文化交流应继续蓬勃发展
2007年
余老在第二届台港论坛上大声疾呼
在英语逐渐强势的今天
我们更应善待母语
……
1997年,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合影。
这个老人
用了大半辈子
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又用尽余生奔波辗转
为了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他们在岛屿写作Ⅰ: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之余光中(短片)
斯人已去
音容宛存
生命总有尽头
但文学
永远不朽
游子余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