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小故事讲了金维厚与八枚银锭三两古怪事,那么,这些银锭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远山小友我好奇两方面,一、百两银锭大概是多大一堆?二、金维厚积攒的八枚百两银锭对应到当代价值几何?
一、百两银锭的体积
已知银的密度为10.53克/立方厘米
百两银锭质量为5000g
根据体积公式
体积=质量÷密度
一枚百两银锭的体积计算为474.8立方厘米,差不多相当于边长7.8厘米的立方体的体积。
这大概是多大呢?我找来一个差不多体积的盒子,女生手比较小,全力环握,只能包围银锭的一半。
二、八枚百两银锭对应到当代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我们用同等购买力来换算。
按照宋朝的白银购买力来折算人民币的话,宋朝银子100两,约为现在人民币6万到13万元。
金维厚积攒了八枚百两银锭,放到现在约价值48万到104万。
金维厚先生的资产放到当代也不算一笔小钱了,说飞走就飞走,怪不得要痛心疾首,痛哭流涕,还要追逐银锭去向去见银元宝最后一面。
另外,在讨论银锭价值之后,有个题外话。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汴京。但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银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故事背景描写中,金维厚是将赚来的小碎银融成银元宝来保存,可见故事背景设定里银已经成为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大量银作为流通货币,更大可能出现在《初刻》作者凌濛初生活的明朝。
所以故事时间背景有些不严谨,这里就暂且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