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话题1.于老师是如何导入这节课的?你还有其他的导入方式吗?
这节课中,于老师以“放假了,还来上课,心理有什么想法?”为引子,跟学生进行交流,并且通过幽默风趣的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正式授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课的课题是《爱如茉莉》,我可以带一些茉莉花让学生们先从嗅觉上感受一下,并引导学生记住这种淡淡的清香,到课堂结束时,结合嗅觉感受和对课文的感悟,来体味“爱如茉莉”的真正含义。
话题2.本节课中,于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中谈到从优秀课例中获取语文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终点,教学目标;第二是起点,教学的起点;第三是台阶,设计教学环节或台阶,一个是这个环节学习什么内容,第二个是这个环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
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了课堂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上”,那么如何突破课堂的目标和内容便是这节课于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解词拓展
上课伊始,于老师通过对“嗔怪”、“眸子”、“袅袅”等词的情景指导,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在指导词语“袅袅”的时候,于老师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指出书上有一个词对它作了注释,学生从不懂到懂,这里的“袅袅”是形容茉莉花的香味四处扩散。在不同的语境里,“袅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袅袅婷婷”,这里的“袅袅”是形容什么的?当学生回答形容女孩子姿势优美。于老师便开始表演女孩走路,惟妙惟肖。于老师表演后又请一女生表演。
于老师总结到:“袅袅婷婷”是形容女孩子走路特别好看,姿态轻盈优美。还有“余音袅袅”、“垂柳袅袅”它们的意思都不一样。感兴趣,自己去查查词典。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遇到生字,不但要查字典,读准字音,还得弄明白它的意思。
通过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且拓展了词语,在这样的语境讲解中,让学生感悟生字词学习的乐趣。
二.朗读悟情
于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要读得自然,就像说话那么自然,让人听了很舒服。
读好了对话,就读懂了人物的内心。在指导学生朗读母亲说的话时,要注意用什么语气读呢?在段交流中,于老师悉心的指导学生要注意母亲在住院,应该用虚弱的声音说。读书要细心,不要放过每一个字。
于老师说最难读的是作者走进病房那一幕,这一段的第一句要读得实实在在,后面的声音放轻,速度放慢,因为病房里静谧美好,不能皮怀这种氛围。声音千万不要大,千万不要惊醒他们。要从理解语言的角度指导朗读,理解是第一位的,技巧是第二位的。从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情感。
这是在教朗读,也是在教阅读,读得怎样,反映出理解和感悟的深度。
三.品析悟情
在第二课时,抓住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来品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通过对茉莉“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特点的分析,接着对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有关词语和句子进行解析,抓住不起眼的“坐”、“握”、“伏”字,凸显出父母之间的爱就像茉莉平淡无奇,所以作者会说:爱如茉莉。
你想着我,我想着你;你关心着我,我关心着你。爱,就这样悄悄地传递着,无声无息地传递着,就是那么淡淡的,但却感人至深。
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紧扣题目,将感情得以升华。
话题3.结合本节课,谈谈你对重情趣的理解。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情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在指导“眸”字的时候,学生说到:凝眸远望,于老师便表演这个动作;学生说到:明眸皓齿,于老师边解释边把眼睛睁大,露出牙齿;学生说到:回眸一笑,于老师便及时跟进,这个词语出自哪里?诗中怎么写的?一起带领学生回顾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形容杨贵妃,所以只能用在女孩子、姑娘身上。接着请一位女生上台表演“回眸一笑”,于老师也示范表演。
课上情趣盎然,足以看出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并且讲有趣的课堂呈现得活灵活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