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类器官在营养-菌群-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来源《Intestinal Organoids: A Tool for Modelling Diet-Microbiome-Host Interactions》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总结:


摘要(Abstract)

  • 提出肠道类器官(IOs)作为研究饮食、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GMMs)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新工具,尤其关注其在结直肠癌(CRC)等疾病中的作用。
  • 传统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强调IOs在模拟肠道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优势。

引言(Introduction)

  1. 饮食与微生物群的关系

    • 饮食模式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次级胆汁酸等),影响肠道稳态和疾病风险。
    • 西方饮食(高脂肪、高糖)与促炎性微生物代谢物(如TMAO)相关,增加CRC风险;植物性饮食则通过多酚、纤维等代谢产物发挥保护作用。
  2. 现有模型的不足

    • 传统2D细胞模型无法模拟肠道上皮的3D结构和细胞多样性;动物模型因代谢和菌群差异难以完全反映人类反应。
    • 提出肠道类器官作为更贴近人体生理的替代模型。

肠道类器官技术(IO Technology)

  1. IO的构建方法

    • 来源:成人肠道干细胞(ASCs)或胚胎干细胞(PSCs),分别用于疾病建模和发育研究。
    • 特点:保留肠道上皮的细胞多样性(干细胞、潘氏细胞、杯状细胞等),但缺乏免疫系统、神经和间充质微环境。
  2. 应用场景

    • 研究营养吸收、激素分泌、药物毒性及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
    • 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tumoroids)用于个性化癌症机制和治疗研究。

植物化学物质与肠道健康

  1. 多酚和纤维的作用

    • 多酚(如黄烷-3-醇)经肠道菌群代谢为小分子(如γ-戊内酯衍生物),抑制肿瘤类器官增殖并诱导凋亡。
    • 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吲哚-3-甲醇(I3C)通过调控Wnt/Notch信号促进杯状细胞分化。
  2. 挑战与争议

    • 天然化合物与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差异(如原花青素需经菌群转化后生效)。
    • 需结合体外代谢模型(如模拟肠道菌群代谢)优化实验设计。

微生物群与肠道上皮的相互作用

  1. 微生物代谢物的局部作用

    • SCFAs(如丁酸)通过诱导视黄酸合成维持肠道稳态;部分代谢物(如异硫氰酸盐)激活肠嗜铬细胞(EC)的化学感应功能。
  2. 微生物共培养技术

    • 方法:破坏类器官极性、微注射(用于厌氧菌)或共培养免疫细胞(如L. reuteri促进IL-22分泌保护干细胞)。
    • 局限性:需标准化菌群负载量,验证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体内情况。

多组学技术应用

  1. 代谢组与脂质组分析

    • 揭示IO分化或药物处理后的代谢通路变化(如脂蛋白合成、氨基酸代谢)。
  2. 空间组学与单细胞技术

    • 质谱成像(MSI)定位代谢物在类器官中的分布;单细胞RNA测序解析细胞异质性(如沙门氏菌感染后的细胞亚群变化)。

未来方向与挑战

  1. 未解问题

    • GMMs如何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影响疾病进程?不同代谢物(如SCFAs与TMAO)的拮抗作用机制?
    • 如何整合神经、免疫和间充质细胞构建更复杂的体外模型?
  2. 技术优化

    • 结合类器官与肠道芯片(gut-on-a-chip)模拟动态微环境。
    • 开发高通量筛选平台,加速营养干预或药物发现的转化研究。

总结

肠道类器官为研究饮食-微生物群-宿主互作提供了高保真模型,尤其在揭示疾病机制和个性化医疗中潜力巨大,但仍需技术突破以模拟更复杂的体内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