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自以为成熟的时候,往往还活在幼稚当中,当我们以为我 们不过初出茅庐,却猝不及防地成了大人。
我们是在哪个瞬间成长为 大人的呢?
可能是有时候我们开始对别人的不懂事有了想法,可能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收放自如地驰骋职场,可能是有时候我们突然可以在 不经意间好为人师,也可能是有时候我们越来越能体谅长辈,比年少 轻狂时多了一分谦逊,少了一分独断。
就是这些“可能”的瞬间,让我们突然倒吸一口气,曾经那么桀骜不驯的我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卸下藤甲,放下屠刀,越来越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可,我们 到底是在哪个瞬间成长为人的呢?
高中的时候谈过一场失败的恋爱,非常喜欢对方,却根本没办法表白,后来鼓起勇气说出了口,反而影响了朋友关系。
那时候,喜欢坐末班的公交车回家,听梁静茹的《一夜长大》,觉得好像世界倾塌, 自己也可以与伤感的歌词为伍,一时间感同身受,好像真的一夜长大。
然而,之后的之后,感情的事情依旧一塌糊涂,以为遇到可以长久交 往的对象,结果无非一厢情愿,磕磕碰碰,人来人去,每次都和自己 说,下次可不能和上次一样犯傻,收起那些自私敏感斤斤计较的缺点, 好好坦诚相待,大度地去尊重对方的生活。
然而,到底一纸空谈,重 蹈覆辙,以为每一次步步为营,却不知道不同的爱情就是不同的格局, 阵势不同,敌军不同,实力不同,战术却相同,难免一败涂地。
于是想着,一个人也挺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会干扰他人的生活,也不会为他人而活,时间一长,以为一个人看破红尘就是长大,其实 根本是自己在犯傻。
后来读过一些书,多走了一些路,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开始明白,坚持一个人并不是长大,等待对的人也不是长大,对的人来或者不来,爱情躲避不开,想来少时幼稚,是自以为是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是共生共存的爱情,真正地明白爱,是看多了疾苦,了解了世间百态,知道爱是最简单的事,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离开。
长大,就是在某个瞬间明白,其实没有真正不离不弃的人,爱不过是遇见合适的人后给彼此留一条后路,不要赶尽杀绝而已。
曾经我反对过很多事,那种反对是建立在个人感情上的反对,而不是建立在是非黑白上的反对,到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是建立在是非黑白上的反对,其实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绝对。
小时候看动漫,非黑即白,凶手就是凶手,恶魔就是恶魔,正义是王道,邪恶永远是配角。
中学时遇到一些“坏人”,大概是所有师长诟病的群党,一开始也尽可能避之躲之,却因为某个机缘巧合,成了对方的朋友,他们当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交往就是一种“去妖魔化”的方式,你会理解对方,开始辩证地看待问题,好与坏,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 础上。
再大一点,你明白了“动机”这个词,知道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知道没有突然而来的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好,那些所谓的坏人,在故事的最后都会倾吐动机,不过是当你站在“好”的这一面时,势 必要把他们的动机当作“坏”来看待。
于是,在某个瞬间,我想起父亲曾经和我说过的话,每每看电视剧,我总是要问,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对吗?父亲总是想了一会儿,才说,其实,说不上他是坏人,不过是立场不一样。
不过立场不一样。这是我成年后时常回想的一句话。曾经我们一 直以为的“好”,是大部分人告诉我们的“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好”,有一天,当大部分人开始否定这种“好”的时候,它也就成 了所谓的“坏”,就此而言,“好”与“坏”不过是大部分人的主观 臆想,却不是客观事实。
长大,也就是在某个瞬间,你明白了“相对”与“立场”,不再那么相信大多数人的主观臆想。
再说到生死。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逐次出现,却尚未面临生死的时候,你从来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一旦有了第一次,你就会立马 蜕变成另一个人。
我们从小就意识到过死亡,但只觉得那是一件距离 自己特别遥远的事。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厂区的江边总是有孩子溺水 身亡,于是不能私自去江边玩耍是学校和家长反复强调的事,可那时 候,我们却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是其中一员。
上高中后,小学同班同学去世,也是道听途说,不了解真相,依旧没有觉得死亡与自己相关。大学毕业前,爷爷和外婆相继去世,在灵堂守夜,才真切理解到死亡的疼痛,再后来,越来越多的灾难,死亡,好像随时都会发生。
长大,同样是在某个瞬间,理解了生死,并敬畏和尊重它。
还有呢? 长大,是你第一次离家,自己承担,再回头去看依赖过的它。 长大,是你识破了真相,又熟练地撒谎,想依靠谎言来美化你生存的世界。
长大,是来回在他乡和故乡行走,成为可以随时随地为别人指路的人。
长大,也是你终于明白,世界,并不如你想象中大。
我们是在哪个瞬间突然长大的呢?大概就是这篇文章在你大脑萌发的第一个瞬间,也是你能罗列出更多瞬间的那一刻。
上面这段文字是小肯在读周校长新书《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的时候,很喜欢的一篇文章,所以想贴出来分享给大家。
校长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每一句都情真意切,尽显真实,就那么刚好戳中正处于孤独或迷茫的我们。
就在上周末,《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新书签售会在深圳文博会4号馆举行,小肯收到前线发来的图片,现场来了非常多的小伙伴!
校长周宏翔在现场还和读者们分享了对于“独处”的青春感悟(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啊!)
此外,校长还接受了深圳晚报的采访。
校长周宏翔生于重庆,是作家、编剧、青春光线签约作者,有着多年外企工作及创业经历,写作至今十年,创作故事温暖动人,总是让读者感同身受。
出版作品包括《名丽场》、《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我就喜欢不那么好的你》、《相遇是比爱更美好的事》、《少年们无尽的夜》、《睡在你的回忆里》等,作品销售累计超百万册。
《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由丁丁张监制,刘同、卢思浩、李尚龙联袂倾情推荐。讲述了23个青春故事、23段人生经历、23篇灵魂倾诉、23种孤独理想。
我们从小到大都过着群居生活,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孤单”是一个充满悲凉的贬义词,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真正与世界独处的时候,我们才更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更能自在地存活于天地。
孤独并不会让你成为患者,它侵蚀你,不过是为了让你多一种抗体,好让你对抗黑夜,对抗时间,在潮水涌来之际保持自我的完整,然后扪心自问,到底想要什么。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需要有一次与这个世界独处的机会,其实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独处反而会让我变得温柔,在完全放空自己的时刻,才最接近真实的自己。
与世界窃窃私语,与自己真实相依。
关于“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他们这样说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仍不说再见。因为茫茫人海,只要想念,就会相见。
——刘同
最后我们才发现,那些自以为是的如释重负,才是让人想念的东西。没什么会等你,就像所有的曲终人散和分道扬镳,到最后可惜的不是离散,而是没有好好地和那些告别。
——卢思浩
毕业后,什么都变了,老师走了,同学散了,你开始不得不与世界较量,不得不与现实博弈,但无论如何,有些初心是不能变的,比如温暖,爱,努力。
——李尚龙
随书还收录了夏小暖、刘墨闻、陆俊文、方悄悄知名青年作家深度好文。
对从前的自己他们想说
人生有很多舞台,扮演很多角色,勇敢地做转换,享受自己的选择。不吐槽,不聒噪,安静行走,孤独享受,真正的勇气是用来追求那种最简单的幸福的。
——夏小暖
孤独并不会让你成为患者,它侵蚀你,不过是为了让你多一种抗体,好让你对抗黑夜,对抗时间,在潮水涌来之际保持自我的完整,然后扪心自问,到底想要什么。
——刘墨闻
即使最终默默无闻又何妨,只要此生我们为了梦想有过奋力拼搏。等待你抵达未来的自己!
——陆俊文
如果只可以说一句话,最想要对当时的你说:不要害怕。学业如是,爱情如是,事业也如是。
——方悄悄
你真的了解现在的自己吗?你真的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吗?
或许我们都需要有一次与这个世界独处,与自己独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