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商鞅的变法各有不同的治国方针,可是为什么两人的结果却是大有不同?其中,我们分了三个原因来看。
一:两国的社会背景不同
春秋以前,东周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部分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的时候,当时就是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可是战火暂时得以平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楚、吴、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随后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秦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楚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贵族势力把大部分土地化为私有,与原来奴隶贵族的矛盾加深,楚国也是战国七雄中数一数二的大国,地广人众,筹集百万大军不是问题,可是由于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落后,国力一阕不振,连遭魏,赵,韩等国的进攻,失去了很多土地,在这种很极端的局势下进行了变革。
二:变法之路
商鞅变法:
一个新的变法方案好比缝针,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才能缝制出精美的东西,商鞅的变法之路好比这样的手法-----精美。上得到了君王的支持,下有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变革之路自然是轻松,而且人民积极配合,遵守,这样会有更大的可能性把这一变法持续下去,所以商鞅在变法这条道路上,像是一个幸运儿,将变法持续了下去。新政的第一步通常是整肃吏治,但商鞅变法的第一步是重组乡村,事实证明,商鞅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商鞅的分户政策把大宗族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再用什伍相保将乡民重组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些举措把乡村族群的血缘纽带转为地域纽带。豪强首领又被强制迁往边城,传统宗族势力对乡村的控制,完全乡政势力所取代。村社共同体的传统。譬如庠序乡校原为村社集会与施教的场所,变法后逐渐变为“以吏为师”的秦学室。村社共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社腊等祭祀活动,也被秦官府利用。秦制,民二十五家以上则得立社,礼下庶人,笼络民心。这是商鞅变法常被忽略的另一面。就这样,商鞅成功将各种由宗族控制的乡村聚落,变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基层行政单位。故而秦国的王权能下县,后世仅有共和国能做到这点。同年,以“为田开阡陌”为主要内容的田制改革也全面铺开。接下来,秦国的胜仗越打越多。立军功爵位的耕战之士控制了军界,学室栽培的文法吏与外来名士共同把持政坛,老世族势力逐渐退出了秦国的历史舞台。至此,纯法令型中央集权制在秦国牢不可破。纵然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不幸遭到车裂,但他的改革成果一直被秦国朝野贯彻了近一个半世纪。纵观这二十年两步走的变法,商鞅稳扎稳打,狠中带柔,每个步骤衔接得恰到好处。变法的次序看似自上而下,实则走的是从基层逐步包围高层的路线。虽说有求治太速、行法太苛的负面评价,但商鞅没有用最快见效的那几招治标之法——治贪、减税、大赦天下,而是踏踏实实地重组乡村社会。秦国能保持百余年常盛的内在原因,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足够硬实。
吴起变法:
吴起改革,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为楚王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很大,把持着大权,而且资本很深,动弹不得,吴起很勇敢,他分析了楚国的局面,对楚国的贵族势力有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直接废除了贵族特权,整顿吏治,精简机构,强大军力,吴起劲头很大,勇气很足,可因为这一点,他惹下了许多贵族,贵族因为楚王的立场,没有当面反抗,但是贵族心中一定积蓄了很多怨恨,巴不得把吴起碎尸万段。吴起只顾及于政治方面的改革,但是国家的经济却是不怎么理想,他也只顾及于军事方面的改革,这点没错,因为当时楚国的树敌很多,确实应该加强军部力量,可是民生却是不管不顾,黎民百姓们的心中自然是不爽,只想着一时的图强,却不想着长久之计,楚王刚去世,贵族就将他车裂,他不顾及小农经济,自然得不到人民支持,就算再给他几年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去。
影响:吴起变法影响:
从君主层面来看,吴起变法的主旨之一是将贵族手上的势力转到中央集权中,让民众服从于君主,使整个国家向前推进。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他们的改革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更加深刻的废除了贵族在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了地主阶级制,但是吴起只想着富国强兵,不为以后做打算,只图一时的富强,导致失败。
三:结果以及个人因素比较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皆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了 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 称“吴起变法”,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杀死吴起,并将其尸体车裂。
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 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 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 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等制度,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 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 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被迫起兵 反秦,后战败而死,其尸身被处以车 裂后示众。
吴起早年为了求官耗尽全部家 产,却一事无成,他杀掉了 30 多个 讥笑他的人,逃出卫国。后来他拜 曾申为师,学习儒术。这期间吴起 母亲病逝,他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 怒吴起不孝,与他断绝了师生关 系。后来,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 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猜 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杀掉 妻子,示信于鲁穆公。鲁穆公这才 任命吴起为将,随后吴起率军大败 齐军。取胜后的吴起引起了鲁国群 臣的妒忌,鲁穆公也对吴起产生了 怀疑,免去了他的官职。经人劝说, 吴起投奔魏国。从这段经历看,吴 起不法、不孝、不仁、不忠。从为人 的角度看,吴起无疑是失败的;从做 官的角度看,他也并不成功。吴起 到魏国后,魏文侯认为他贪慕功名 且好色,并不打算重用他。后经李 悝的推荐才被魏文侯任命为将。这 期间,吴起总体表现不错,行军时身 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还亲自为 士卒吸毒疗伤。同时他还倡导改革 兵制,并率兵南征北战,取得数十次 胜利,为魏国夺取了广阔的土地。 后因魏国换君,再加受人诬陷,吴起 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吴起为人为官再次受挫。到楚国后,楚悼王十分仰慕吴起的才能,先任命他为地方官,一年后升任令尹。这期间, 吴起在楚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 革,经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日渐 强大,东征西讨,开疆拓土,所向披 靡,多次打败当时的强国也就是吴 起先前服务的魏国。但吴起变法招 来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 下了杀身之祸。当楚悼王去世后, 楚国贵族趁机发兵围攻吴起。贵族 们用箭射伤了吴起,吴起逃到楚悼 王停尸的地方,贵族们在射杀吴起 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 肃王继位后,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 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 被灭族的有 70 多家。吴起的尸身 也被车裂肢解。吴起死后,他在楚 国的变法宣告失败。从这段经历 看,吴起为人为官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后侍奉魏国的相国公叔痤任中 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 商鞅担任相国,但又建议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勿让 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 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 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会采纳公叔 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 所以并未立即离开魏国。从这段经 历看,商鞅在魏国为人尚可,但为官 不能算成功。商鞅听说秦孝公招贤若渴,便 做工作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举荐得到 了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前两次用帝 道和王道献策于秦孝公,皆未被采纳,第三次见秦孝公时,他用霸道之 术游说,获得肯定却未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心中的意图。 最后商鞅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 之策,终于打动秦孝公,并使他接受 自己的意见,开始变法。变法期间,商鞅不仅得罪了大批贵族官僚,还 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变法后 的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后来商鞅 率军打败魏国,收复了河西失地。 不久,秦孝公又派商鞅进攻魏国的河东,魏国派公子迎战。两军对 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 ,欺骗其与自己会面结盟。公子信以为真,结果在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 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并大败魏 军。魏国被迫割让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卓著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期间是商鞅与秦孝公合作的蜜月期,也是商鞅事业的鼎盛期,虽说人缘不太好,但为官却很成功。
有人说吴起失败了是因为楚王死的早,其实这个理由我觉得有些牵强,吴起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民众,方法等,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吻合,所以造成了失败的原因,当时社会需要全方面的发展,可是吴起只注重于军事和政治,国家的经济跟不上节奏,使人民不满,而且他招惹了很多权利重大的人,没了君王自然不好活,没有百姓支持,自然变法就维持不下去了,可商鞅就大有不同了,有了社会上人民的支持,变法得以维持,以及不会像吴起死的那么快那么惨。我觉得吴起的失败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因为他太着急了,当然也有外部的原因,但自身的缺陷----勇气过佳,直接打压贵族,当时因为贵族势力强大,皇上一倒台,他就会立马被碎尸万段,吴起---一个用于牺牲却又找不到方针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