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7 (第七天)唐菓
什么是思维的遮蔽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思维系统,如果不发生外部的碰撞和交流,由于人的思维内在的统一性和自洽性,站在自己的思维系统内思考问题,是无法突破自己思维坚壳的。
说起来有点抽象,举个栗子。
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根据地心说模型用了40~60个小圆套大圆的方法,精确的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动的轨迹。托勒密根据自己建立的这个模型,预测了今后某个时候某个行星所在的位置。托勒密模型的精度之高,让后来所有的科学家都惊叹不已。
托勒密根据计算,制定了关于日月星辰位置的《实用天文表》(Handy Tables),和当时的儒略历相吻合。其后的1500年,人民根据儒略历和《实用天文表》决定农时。
但是,经过了1500年之后,托勒密对太阳运动的累计误差还是多出了10天。由于10天的差别,欧洲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日期几乎差了一个节气,很影响农业生产。
天文学家哥白尼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提出了日心说模型,只需要8~10个圆,就能计算出一个行星的轨迹。但遗憾的是哥白尼的模型误差比托勒密模型的误差要大不少。
解决并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开普勒。开普勒在哥白尼日心说的基础上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形的,为此提出了三个定律,形式都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准确。合理地解释了格里高利日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日历,这个日期几乎没有误差。
托勒密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圆形模型,哥白尼是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圆形模型,开普勒是以日心说为基础的椭圆形模型。可以看出,如果底层的认知是错误的,再怎么探索都是错的,而人的思维想要突破自身原有的思维结构,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是人的思维的遮蔽性。
人的认知一定是维护自己原有的思维系统生存的,随着时间的流变,原有的思维系统的维护效应会更加的强悍。因此,任何人的思维系统都有调整的必要性。而由于思维的遮蔽性,变形调整变得极其困难,这就必须把原有的那个系统砸碎了才能变形。
思维的转型及其困难,是个破和立兼顾的过程,如果不破,不能立,如果不立,不能破。这种思维的封闭性和遮蔽性是我们处理自己思想状态的巨大难题。
怎样突破思维的遮蔽性
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和认知结构,是成长进步最基础的条件,尽管这个操作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操作。它需要对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有深刻的理解,还得对原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旧有的思维模式加以反遮蔽性的调整和重建。
具体怎么做,举两个自己的栗子。
我会关于同一个问题请教不同牛人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对比我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找出之间的差异,获取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认知,分析理解后结合自己现有的观点转化为新的认知观念,形成新的思维结构。
我也会经常性的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的观点必须是我没有听过的,不能是我原有思想渠道的延伸,这样才会对我的思维结构有新的调整和搭建,做好读书笔记,归纳总结知识点,让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原有的思想跟新获得的思想交织更替的过程,逐渐地迭代自己思维的操作系统,一点点的突破思维的遮蔽性。
突破思维遮蔽性的好处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式思维结构,突破思维的自闭性和遮蔽性,随着时间的累计,你会发现你的思维认知系统会不断地上台阶,当台阶多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攀爬了一个楼层,在认知上产生了质的变化。你想想,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甚至找到了人生活着的意义。
生物学上讲,每七年人体内所有的细胞就会更新一次,在生物学上就叫新生,跟七年前的你相比,你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人的生物学细胞都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迭代,如果你的思维操作系统不更新或者更新的很缓慢,在我看来,你就是没有成长,记得有一句话,“你只活了20多岁,只是到了80岁才会埋葬”,听起来好可怕的样子。
虽然我们很难像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这样的科学巨匠做出伟大的成就,打破原有的思维遮蔽性,在科学认知上产生新的观念。但是只要我们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原有的思维结构,不断地迭代认知框架,那么你就会比别人看的远,只要远一步,你就比别人成功的几率大大提升了,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日积月累,如果你的思维操作系统有了质的变化,那么你就是一个新生,你会把很多人远远的甩在身后,甚至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