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到一篇关于《商君书》的评论,挺有意思,商鞅这个人很早就听过,但他的这本书却从来没听过。
看了之后,对自己有很强的触动。因为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弱民、贫民、愚民和只做一件事(耕战)。
书中提出了国弱民强、民弱国强的说法,因为之前也听过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草率的同意,但还是很震撼。因为这种‘非主流’的说法,竟帮助秦国统一了六国。
商鞅的想法是,走我定的路(耕战),让你们无路可走。经商、士学不是不鼓励,而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尽量让他消失。所以人民只能从战争和种地这两件事上得到甜头。
这就把整个国家变成一部战争机器。类似蒙古几乎统一欧亚,秦帝国的强大似乎在于以战养战。统一六国后,这种制度似乎已经不再适合,但这种极端的制度却很难一下子反转过来。
商鞅确实是个奇才,能从一个简单的观点,推论出那么系统的观点,且不论正确与否,是政治制度的一种探索。
能从简单论点衍生出如此系统的框架的并不多。休谟的人性论和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就类似这样,似乎从一个知识始点出发,作者就能构建出一个倒立的庞大金字塔,让人叹为观止。
所有的人都并不是徒手建立一座大厦,虽有生而知之的人,但那凤毛麟角,这些人的伟大往往也建立在前人伟大的基础上。
这些人往往是掌握了深厚的基础,再用基础产生许多混沌的结果。就类似于基础知识间的排列组合,而作者只是对最基础的原则十分清楚。
因为原则和知识的层级关系,层级越基础,需要掌握的东西越少,只是对思维推理方法有较高的要求,更需要在复杂的条件下组合这些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所以这件事未必比了解具体知识简单,但贵在一通百通。
国乃是民的组合,所以商鞅深知人性,虽然对国的想法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但他对人的了解,在那个时代恐怕领先其它所有人。
即使苏秦、张仪对人性研究的也很深,能说一个人。可商鞅更知道如何让一个国家的人去做好一件事。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立信,利用大量黄金做一件搬木头的小事,不但传播了他的政策,更立了信。他的国策是一件层层递进的事,通过这件事作为开端。
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秦国变得很强大,虽然不择手段。杀人后首级可以论赏,低级士官如果没有杀人,则处死。
列国称秦国为虎狼之师。我甚至可以想想战争中秦国军队要割下对面人头的那种贪婪和可怕。在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的情况下,白起领导的战争就杀死150万人。
商鞅,让全国人都不得不战、好战,让国家变成了战争机器,外部的胜利掩盖了内部的疮痍,待到六国统一,这个问题再也盖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