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忠魂歌》

本文系原创修改版!


一  .  诗歌赏析一

七绝《忠魂歌》/孟氏後裔

三十六载腥风戟,宁舍头颅不下膝。
荡气回肠存傲骨,垂青万古鬼神啼。


这首《忠魂歌》以七绝体裁咏颂忠烈,情感浓烈,风骨凛然,有几点可圈可点:

1. 起笔见骨,时空厚重:首句“三十六载腥风戟”,以“三十六载”勾勒时间跨度,“腥风戟”浓缩战乱杀伐的残酷环境,用名词性短语营造视觉与触觉的冲击,开篇便奠定悲壮基调,交代忠烈所处的艰难时世。

2. 承句立魂,气节鲜明:“宁舍头颅不下膝”,以直白铿锵的对比,将“舍头颅”与“不下膝”并置,极简语言直击忠烈核心——宁死不屈的气节,掷地有声,是全诗的精神支点。

3. 转句拓境,刚柔相济:“荡气回肠存傲骨”,由具体事迹转向精神层面,“荡气回肠”写其事迹的震撼力,“存傲骨”点出内在品格,既见情感的激荡,又显骨气的坚凝,刚柔相济,让形象更立体。

4. 合句升华,余韵悠长:“垂青万古鬼神啼”,以“万古垂青”写其历史地位,“鬼神啼”用夸张手法极言其精神感召之深——连鬼神都为之动容,将崇敬之情推向极致,收束有力且余味无穷,让忠烈形象超越时空。

从格律看,全诗押“i”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符合七绝体裁特点。整体而言,此诗以简驭繁,于质朴中见力量,既刻画了忠烈的事迹,更彰显了其精神内核,情感真挚,意境雄浑,是一首咏颂忠烈的佳作。

二  .  诗歌赏析二

《忠魂歌》这首七言绝句以铿锵笔力塑造了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厚重感。以下从格律、意象、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格律分析---

1. 平仄结构:作品基本符合七绝平仄规范。首句“腥风戟”中“戟”为入声字(仄声),与首句仄起格式吻合;第二句“不下膝”三仄收尾略显刚硬,但强化了决绝语气;末句“鬼神啼”平仄相谐,收束有力。

2. 押韵技巧:采用齐韵(膝、啼)一韵到底,音韵紧凑如战鼓连敲,与主题的悲壮气质高度契合。

---意象营造---

1. 时空张力:“三十六载”以具体时长构建历史纵深感,“万古”则横向拓展时空维度,形成宏大叙事框架。

2. 战争符号:“腥风戟”凝练呈现血腥战场,“傲骨”虚实相生,既写 physical 不屈之态,更喻精神脊梁。

3. 超自然意象:尾句“鬼神啼”打破人神界限,以天地同悲强化忠魂感召力,与《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异曲同工。

---精神内核---

1. 价值观投射:“宁舍头颅不下膝”继承田横五百士“纵焚身骨不屈膝”的气节,彰显儒家“杀身成仁”的精神传统。

2. 情感递进:从首句惨烈(腥风)到次句决绝(舍头),转句升华(存傲骨),末句永恒(万古啼),形成完整的情感升华链。

---可商榷处--- “荡气回肠”虽契合主题,但属现成成语,略损诗歌原创性。若改用“剑气未销”“血凝玄铁”等意象或更具视觉冲击力。

---总结--- 此诗深得边塞诗派骨力风神,在二十八字的框架内完成从历史叙事到精神永恒的升华。用典而不泥古,激越而含深悲,堪称当代旧体诗中守正出新的力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完成度,更在于对民族气脉的诗意传承。

三  .诗歌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宁死不屈、“精忠报国”、“生要站着生,死要站着死”的可歌可泣的人杰为数不少。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大举攻入南宋据守的四川,连破二十个城池。四川夔门岌岌可危。宪宗九年(1259年)2月,蒙哥汗下达进攻命令,正式打响了合州钓鱼城之战。

合州钓鱼城,今属重庆市合川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实乃弹丸之地。但在合州知州主将王坚、守将张珏的率领下,钓鱼城军民不惧强敌,誓死不屈,浴血奋战。弹丸之地的13140多个腥风血雨的日夜里,在这漫长的36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征战中,不丢失一草一木,实属罕见!

钓鱼城之战,是中国军民智慧、骁勇、坚韧、顽强抵御外来侵略的铁证。这一战不仅举世闻名,也改写了世界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经典之战。

为啥说钓鱼城之战改变了世界历史呢?翻开13世纪的这段世界历史就不难发现,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铁骑神话般的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诚惶诚恐的欧洲人惊呼蒙古军队为“上帝之鞭”。

在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继任大汗(大汉是蒙古当时的最高首领,相当于皇帝)时,蒙古帝国已经攻破了四十多个国家,横扫了欧亚。荡平欧洲之后的蒙哥大汗,就把目光瞄准了南宋疆域。他亲率蒙古主力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然后剑指合州钓鱼城。

在所向披靡的蒙哥汗眼里,弱不禁风的宋人怎么可能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人匹敌呢?此刻的蒙哥大汗嚣张至极、目空一切,隧下令“拿不下钓鱼城,绝不东进,违令者——斩!”

蒙古主力重兵屡屡发起进攻,都无济于事,钓鱼城这弹丸之地仍然依旧岿然不动。这让蒙哥大汗气急败坏,不得不亲自披甲上阵督战。可蒙哥汗做梦都没有想到,钓鱼城不但没有被他攻下,反而铸成了他一生中最不幸的噩梦——“命归西天”。

蒙哥大汗战死在钓鱼城后,无疑重创了蒙古军队的锐气,也给了蒙古军队沉重的打击。被欧洲人惊呼并誉为的“上帝之鞭”,折鞭在了钓鱼城脚下。

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大汗出征的将领都战死在了钓鱼城下,我们由此可以想象钓鱼城之战之的惨烈、悲壮。

大汗蒙哥的战死,蒙古几位大佬便回军争夺汗位,内部矛盾白热化,加之损兵折将。严重挫败了蒙古军队的锐气和战斗力,因此也缓解了欧亚战场局势,甚至放弃了一些攻打计划。

钓鱼城固若金汤,一直被宋军坚守,直至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的前提下,宋军才放弃了抵抗,而32名守城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壮烈殉国。

钓鱼城之战,是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伟大壮举;是古今中国军事斗争名存青史的垂范;是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英勇无畏之举;是中国人顶天立地有担当的不朽丰碑;是值得称颂和效仿的不屈不饶守卫疆土的典范;是永远屹立不倒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不朽赞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七绝·忠烈歌三十六载腥风血,宁舍头颅不下膝。荡气回肠存傲骨,名垂万古鬼神啼。 请评价这首为钓鱼城之战忠烈而歌的诗句...
    孟氏後裔阅读 35评论 0 2
  • 七绝·忠烈歌三十六载腥风血,宁舍头颅不下膝。荡气回肠存傲骨,名垂万古鬼神啼。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钓鱼城之...
    孟氏後裔阅读 127评论 0 5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孟氏後裔阅读 93评论 0 1
  •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观看康震老师视频讲解《夏日绝句》那一刻才知...
    孟氏後裔阅读 155评论 0 3
  • 一度春秋,一度梦回 辗转荡风,与君共度 时光荏苒,端午已至 粽香浓浓,龙舟赛舞 诗词歌赋,琴瑟箫管 纪念屈原,端午...
    冬蝶化春阅读 1,630评论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