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看电视,我们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除了好人和坏人,世界上不存在既好又坏的人。其实,这正好反映了小孩子分裂的心理机制。
一个男孩和女朋友分手了,他很痛苦。问他为何分手?他说有一天,他们俩一起去逛街,逛了一会儿后,女孩对男孩说:“等一等,我去趟卫生间”。男孩在卫生间外面等了女孩一段时间,但是女孩迟迟不出来。
于是,男孩心里想,女孩可能正在大便,他一想到这样的大美女竟然也要大便,简直让人受不了,他越想越失望,转身就走了。
这个男孩的经历,乍一看,让人不可思议,好像他没上过生理卫生课似的。
但是如果我们说起大名鼎鼎的李敖,我们就不觉得这个男孩奇怪了。因为李敖也是因为看见了前妻胡因梦便秘的样子,成了他们离婚的导火索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一个孩子在一岁前有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三个月大,这时的婴儿处于“偏执-分裂”状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做足够好的妈妈”,因为没有一个妈妈可以做到完美,这是由自身没有得到完美养育的妈妈决定的,也是由孩子特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
只要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好大于坏,那么妈妈足够好的养育,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偏执-分裂”期。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越小,尤其是三个月以前的小婴儿,妈妈要想尽办法地耐心呵护他,因为越小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会越难修复。
如果三个月前,没有得到过妈妈足够好的养育,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有“偏执-分裂”的心理。因此,想象女友在大便就分手的男孩,以及李敖的心理,我们就能理解了。
想要避免让孩子长大后过于理想化,最好的办法是更新对婴儿的养育观,遵循越小的孩子越要无条件及时满足的原则,并在孩子六个月前,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养育”。
如果一个成年人绝对化地持有非黑即白,无法通融的观念,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这一观念。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分裂。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后,会对养育我们的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情绪。
这时,我们不必逃避,让愤怒的情绪自然地流淌起来,就像被疏通的管道一样,让坏情绪从我们的身体里流出去。但不必将坏情绪发泄到养育我们的人身上,因为这种发泄没有一点价值,还会对养育自己的人造成伤害。
最后,则是宽容。
宽容既是对养育者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如果内心的妈妈是严重分裂的,那么,一个孩子的人格也是严重分裂的,这两者总是如影随形。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妈妈也得到了“足够好的养育”,那么她也会给我们“足够好的养育”。如果妈妈没有做到,那也是因为她自己也没有得到。
我们是不能强求一个人给我们他所没有的东西的,这是不现实的,所以选择谅解妈妈,就是选择宽容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接纳自己好的和坏的一面,将心中分裂的“坏妈妈”和“好妈妈”融合起来。
成熟的爱,就是意味着接纳好与坏。相比起我们对养育者的宽容,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坏我”的宽容,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