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俞和江
2025年2月7日,自成一派的夏茂甜烧麦亮相央视一套《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五集“风物”篇,由此成了声名远扬的网红甜点。
在沙县区夏茂镇,春节请亲家公、亲家母、新婚女婿,或平时做寿、庆小孩子出生时,要做“三过汤”。做“三过汤”,甜烧麦是必上的一道甜点。
关于夏茂甜烧麦,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古时夏茂儒元村出了个远近闻名的美女,许多未婚男青年慕名而来。美女的父母对未来女婿要求甚高,不仅要门当户对,而且体魄健壮并精通一门手艺。挑来拣去,最后相中镇上卖酒巷的阿坤,这后生手脚勤快、脑子灵活,烧得一手好菜。
婚后回门那天,岳父大人想考考女婿的烹饪手艺,让小夫妻带上白糖、三元饼、紫菜等材料,做一道世间无有的美食。小两口提着物品,出镇西,过米头桥,向儒元一路走来。想不到眼看就要进村了,突如其来一场当头雨,把东西全淋湿。
这没难倒阿坤。他急中生智,将这些湿透材料混合在一起,才过一炷香功夫,一盘盘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端上桌来。岳父大人和客人一看,都惊诧不已,这叫什么菜?那一粒粒形如烧麦,而包心却如紫玉般闪闪发亮,活像一尊尊小佛塔。宾客一个个大吞口水。岳父大人忍不住用筷子夹了一只放进嘴里一咬,好香好甜。女婿这才说,这叫甜烧麦,吃一口香甜透心!客人也顾不得礼节,争先恐后品尝开来。
很快,阿坤发明的甜烧麦在夏茂四方八堡流传开了,渐渐演变成夏茂人重要宴席必上的一道特色甜点。
夏茂宴席,客人先吃“点心”四碗菜退席,正席一半退席,接着下半场后退席。因宴席分三次上菜,故名“三过汤”。“三过汤”是当地待客的最高礼遇。“三过汤”用的是“细菜”,“细”是讲究的意思。过去常见“细菜”有:太平宴(太平蛋)、蒸鸡、蒸鸭、炒鸭胗、炒牛肉片、炒猪舌、炒猪腰、熘猪肝片、田鸡汤、牛腩汤、猪肚汤、香菇汤等。主要甜点:甜烧麦。
正席一半后,上甜点。桌上先上一碗水,让大家将餐具清洗干净,客人的酒杯也换成茶杯,盛上浓茶水。接着端上甜烧麦,东家请主宾先夹先吃。主宾动筷后,其他人一个个跟上。大家配着浓茶水,吃着以新熬猪油、白糖为主调料的甜烧麦,那真是不一般的享受。
夏茂甜烧麦饱含着包容的智慧。夏茂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落脚地,沙县的水路连通着海边的福州,于是,客家人对北方故土饮食(面食)的坚守,遇上面方的甜(糖),遇上从福州水运而来的干制海味(紫菜),最终在仪式与偶然中,在有着包容智慧的夏茂人手中,碰撞出一味跨越千年的甜。可以说,夏茂甜烧麦是中原移民南迁与福建本土文化深度互动的见证,是沙县小吃放飞自我进化的见证。
夏茂甜烧麦以上等面粉、地产的三元饼(寿饼)、白糖、上等紫菜、新熬猪油、洗净的柑桔叶等为原料,制作工艺颇有讲究。其工艺、注意细节具体是这样的:
制皮:将面粉倒在盆子或平板上,中间挖一凹陷,倒入适量水,揉面、擀皮。
制馅:将三元饼捏成碎丁,放入盆中,加略微泡开、切碎的紫菜,拌入白糖、猪油,一起抓、捏、拌匀,弄成泥状。
包馅:用拢馅法,在皮中间馅心放多些,上好后轻轻拢起捏住,不封口,要露馅。
蒸制:蒸锅加水、烧麦摆屉、产汽上笼、蒸熟下屉、成品装盆。每个甜烧麦下要垫洗净的柑桔叶(目的是增香);必须开水上笼,盖严笼盖;灵活把握火候,掌握成熟时间。时间不足,烧麦没有完全熟,吃口粘牙;时间过头,则塌了,色泽差。
食用:趁热食用,配喝浓茶。因为有油、有糖,配喝浓茶,则不会感觉油腻。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做“三过汤”,夏茂宴席上的“细菜”--也就是当今所说的餐桌上能够撑场面的“硬菜”,有些改为鳗鱼、鲍鱼、大闸蟹、大龙虾等。但不论怎么变,表示敬意,表示最高礼遇的这道甜点--甜烧麦,没有变,必须上。甜烧麦是最高礼遇的标志,是夏茂人的待客文化传承,是夏茂人的家乡味。客人吃上甜烧麦,嘴甜心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