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主编写作故事班的课堂要点为主,结合实际写作学习方式而作,参考网络课程《哈佛故事课》与跟着大师学语文系列丛书。
主编的第二节故事课讲到怎么写文章,提到写故事的四个基本要素:第一,列提纲打草稿;第二,想想加点有意思的东西(加料);第三,尽量真诚一点;第四,用词的时候小心。
咱们延伸开看一下这四个点:
第一,列提纲打草稿,即构思。
“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并不是犹疑不决说两面话,实情是这样。
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工夫怎么样。”
叶圣陶在《怎样写作》里面有一篇《拿起笔来之前》,说的就是提笔写文之前,先要有一番准备工夫,即构思。
除了主编在课堂中提到的内容,还可延展到一些小学就学习到的作文基本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一个故事用到这几个要素,便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故事思维框架。
而在讲求传播的条件下,如果满足附着力法则与创意黏性的六个要素,则会使一篇文章更加完善,这六个要素为:简约、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性。
故事的框架设定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网络课程《哈佛故事课》中曾反复学到Marshell Ganz的三段论框架,即SELF--US--NOW,和Joseph Campbell英雄之路的故事框架。
SELF--US--NOW,你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当下的故事。这个架构可用于获取读着的共鸣,调动观众的情感,最终用故事影响行动,较多适用于广告、演讲等。
英雄之路:1.平凡之路--2.冒险的召唤--3.拒绝冒险征途--4.接受召唤--5.踏上未知征途--6.天助神力--7.护身符--8.战友--9.试炼--10.决战--11.战利品--12.返乡之路--13.世界之王,此十三个阶段可根据情况增删设计,甚至可简化为平凡的世界--踏入未知世界--完成挑战--荣归故里四个大致阶段。此框架可用于获得读者的吸引力,产生持久的关注,多用于剧本、小说的创作。
说句题外话,个人感觉张艺谋的《长城》就比较符合这个套路,欧美创作风格下的剧本。
文章的构思有很多种,没有好坏之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框架是首选。
第二,想想加点有意思的东西,即有料。
故事要有看点,有料,是一个故事吸引读者非常重要的因素,连《罗辑思维》的主打slogan都是有种、有趣、有料。
除了第一步中确定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外,剩下的便是如何打造、完善自己的框架了。要有一个基本的意识,便是我们在完成一个故事作品的时候,要将所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去创作,即旧有的故事框架(故闻)+新学的故事体系(新知)+要写的作品(个案:故事、剧本、小说等)相互融合,则形成我们自己的完善的思维框架。
在大方向上融合后,我们就需要在小细节上细细斟酌,慢慢打磨了。
1.在语言上完善:简洁、清晰、通顺、统一、生动丰富。
比如:如何让故事语言更生动丰富?小学时学习作文曾提到过使用五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来描述情感、环境或变化。举一个感官信息效应的例子: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砧板,在一个向阳的窗户下晒得暖暖的柠檬躺在砧板上,果汁十足。你可以闻到柠檬皮清爽的味道,眼睛微合,轻轻一嗅,清香味儿扑面而来。这时想象有一把锋利的刀,手起刀落,柠檬成了两半,看着这两半柠檬滚开,切口朝上,泛着汁液的珠子聚集、滴落、汇成一小片柠檬水在砧板上。现在你是否能闻到柠檬皮的清香和柠檬汁的味道。拿起其中的一半,再切一刀下去,拿起这四分之一个柠檬,放到最终,深深的咬下去;用嘴唇箍住柠檬,然后咧嘴做出一个大大的柠檬黄的 微笑,让果汁肆意的流淌到你的下巴上。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嘴里充满了口水?这段语言使唾液腺起了作用。这便是故事激活了想象的力量,以达到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故事中如身临其境,吸引着读者注意力。
2.在情感上完善:更意外、更多征服和控制感、更多愧疚(紧迫)感、更多身份优越感、更多希望(自我效能)感、义愤感。
比如:义愤感。
曾经有个微博热门话题是央视盗用摄影素材,最终原作者王宗源无奈公布与央视沟通的录音,我们也知道了什么叫央视最牛实习生之央视盗用了你的素材怎么了?此事当时在网络上造成轩然大波,很多网友纷纷出来指责央视盗用别人的作品不但不地道,还气焰嚣张的嘴脸。这个时候一大波指责央视的文章便调动了广大读者的义愤感。
在情感上,令读者产生共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见成效的事情,毕竟人都是容易被感情牵引的动物。
第三,真诚。
叶老也在《作文论》中提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毋庸置疑,真诚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一个真诚的故事同样也拥有巨大的能量。但是,也如主编所言,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其实非常难,尤其是用文字表达。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讲故事本事,则框架和有料更重要一些,让读者看明白、读得下去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讲故事的目的在于说服、打动别人,这个时候,真诚地讲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想感情真挚的讲故事,在情感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上注意之外,一个清晰的、易于引起共鸣的逻辑思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看一个使用SELF-US-NOW三段论框架的例子,是如何逐步打动听众的。文章来自奥巴马2014年《无畏的希望》演讲节选。
由以上文章可见,这种SELF--US--NOW的框架,确是在情感上层层递进的传输,取得了听众的共鸣。
第四,用词。
如上面提到的,在完善故事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简洁、清晰、顺畅、统一、生动丰富),还有主编提到的多看书,把自己放在写和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之外,在我看来文章用词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1.基本功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篇文章的基石。从字、词、音、句,到段落、引用、成文,一样样都不能落下。
比如:此处的落下则读la下。
再比如:一首好诗在文中的引用。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论读古诗究竟有什么用?我们读古诗的用处便是,在傍晚夕阳的余晖铺满江面的时候,野鸟飞起在天空嘶鸣的时候,海天连成一色的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去,这么好看~~快拍一张!我擦,野鸭耶!搞下来吃一顿!”
我们曾经学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古诗,都不会白白浪费。总有一天,我们会用他们写下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我们构建这个世界的每一块砖瓦都是结结实实的。
推荐《新华字典》《字辞辨正》《古诗词大全》等书。
2.进阶
用词的进阶比较注重辨析,相似的字辞使用情况不同;同一个字,不同读音意义不同;某个字的渊源等都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比如在此提到的“辨”与“辩”。辨、辩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辛”字本义作“大罪”解。辨,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一把“刀”,表示必须识别区分。辩,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个“言”字,表示两个罪人各自为自己辩解。
辨、辩二字的区别是:“辨”义为识别,如“辨别”、“辨识”。“辩”义则为解说,如“辩解”、“辩论”、“辩证”、“申辩”、“辩白”、“辩护”、“辩驳”等。
因此,使用该二字的同音词则词义大有不同。比如:“分辨”与“分辩”,一为辨别,一为辩解。“辨正”与“辩正”都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但“辨正”侧重识别,“辩正”侧重陈述。
推荐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书 。
3信手拈来
信手拈来,则是一种更胜一筹的功力。如主编所言,这都是积累的结果。多读书多看报,自然能达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本事,自己写起文章亦能信手拈来。
比如钱钟书先生。他记忆力超凡,精通多种语言,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自然写起《围城》可是小菜一碟,便是一部上乘佳作。
所以,在用词方面做个有心人,多多积累,肯下工夫,自然能达到出口便成章的功夫。
以上为主编故事课的一点笔记,结合自己其他途径的涉猎。
在写作方面,方法论不难找,难得是找到自己合适的路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