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距离比较远,通勤时间达到了3到4个小时,无聊时间一多,就找书看,这是我的习惯。
在这之前,看了一本英文版的《挪威的森林》,英文版看的会累一点;于是这次选《清华园日记》纯粹是为了能看轻松一点的书,但没想到,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日记,还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于是,第一次看完书想写个书评,其实,也是因为有了简书这个软件,看到你们分享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也相当于互相“荐书”,是个蛮不错的事情。
说下题目,我这题目绝对不是标题党,是因为你真的跟文豪差不多,至少,跟季羡林大师差不多,当然如果你说季羡林不是文豪,那算我输了好吧。
《清华园日记》是公开了季老先生年少时期的日记,我们通过这本书看到他求学时期的一些思想,行为以及碎碎念之类的。
在书中,有关写作写了不少篇幅,从他在写作方面的发展,我似乎看到了很多的简书作者。下面我大致讲解一下季羡林老先生做文章的心路历程。相信同时也是我们很多人的亲身体会。
写文章第一步:
想个题目
每次想到一个题目就兴奋不已,总觉得写出来效果爆炸,会让大家都眼前一亮,能够讲内心的精彩或者苦闷全部倾泻而出,自己都惊叹于自己能想出这么一个好点子。
写文章第二步:
回味题目
你以为第二步应该开始动笔写或者构思框架了吗?不,想出题目就是不写,后面的几天就忙别的事情。但总是时不时的,想起自己的那个点子,为自己的想法点赞,然后想想这个文章发出去会收到怎样的好评。
写文章第三步:
写个开头
如果说前几天都是开心快乐的话,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有点子苦了。想的非常好的题目,极好的构思,刚写了个开头,就对自己失望了,之前所有美好的幻想,都在落笔的时候,就完全破灭了。这个开头无论篇幅长短,反正是很容易就扔在这里。(甚至有些就打消写下去的兴趣。当然季先生并没有这么做,这里是说我自己)
写文章第四步:
写完全文
当开头扔在那里放了几天后,然后总觉得还是可以写的,不写下去就白白期待这么久,而且自己这么好的一个想法不写出来是世界的损失,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写完。
写文章第五步:
抄写文章
因为他那个年代没有我们这么方便,写作的时候会涂涂改改,总要再抄一遍的(过程中做一些修改)。其实放在我们现在,我们也会回顾一遍不是吗。
在这个时候,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文字打分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自我感觉会比刚写个开头的时候好一点,但略低于刚开始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这时候会觉得,应该还有一部分人是喜欢我的文章的,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可能没人欣赏。
写文章第六步:
投稿
他那个时候都是投稿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所以从寄出到编辑审阅再到发出又会有几天的时间。放在简书上,这个让人踌躇犹豫难熬的时间会大大缩减。
他的文章有很快刊登出来的,也有被直接打会说是不刊登的。不刊登时自然上很不爽,用他原话说,就是“编辑没眼”。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作者发出了一个文章说简书首页编辑水平之类的文章。作者和编辑的恩爱情仇还真是亘古不变啊。
写文章第七步:
评论反馈
有些文章刊登出来,但不被人看好,别人说了一些坏话,就很不爽。别人表示欣赏,就觉得这个人很有眼光,很有见地,有专业水平,甚至会对这个人整体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然季先生身边确有能够指出他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季先生接受的人。(毕竟是神仙级别的探讨,换我过去就全盘接受了好吗)
上面图片中的他指代的是季羡林的同学(从日记中看是他大学时最好的朋友)他说的“不要写个人怪癖”这一句我是觉得很赞同,因为我个人总是觉得,我就要这么写,你爱看不看。所以我觉得我个人在写作这条路上是走不通的,于是现在已经不在写作这件事上放任何期望,就任由写作随意下去。
但如果你是想靠写作实现什么。那么你要记住“不要写个人怪癖”,要写的东西首先想好受众是哪些人,他们爱看什么观点的文章,他们能接受怎样的文风……做事要有的放矢,才能达成,对吧?
实际上这时期季羡林也是才在写作这条路上刚起步,跟简书这里的很多人一样。我想,后来的季羡林做文章可能是一挥而就的了吧。所以,上面我写的那些所谓的写文章的步骤,更多的是写文章新手的一些踌躇犹豫彷徨,如果真有人看到了这里,那么我希望你能坚持你最初的梦想,你希望功成名就也好,名利双收抱得美人归也罢,有梦想总是好的。
如果季羡林最初的时候也这么茫然,那么你现在默默无闻苦逼难熬的经历可能正在造就下一个文豪。
说实在的,这本书还有更多的对我个人有更多用处的,比如,我一直以为天才真的是一开始做事情就信手拈来,但季羡林在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读德文头痛,写文章头痛……
还有他下面这句:
“”我前途看不见光明,我渐渐发见自己是一只鸭子,正在被人填着,预备将来宰了吃肉”
以及
“无聊如大长蛇,盘住了我”
我在以后自己要走的路上,受挫的时候,或者做一些事情很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坚定吧。
唉,明明想了一篇很好的读书笔记,给简友们全方面,立体式的解读和启发,怎么就写成这个样子了呢?
写于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空调开的挺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