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再多的道理,你也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从听了道理到过好这一生之间,还有两个关键环节:听懂了,会用了。

听懂了有两个标准:

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个道理

其次要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应用场景

会用了,就是能把道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帮助自己过得好一点。

听了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大多是因为我们只是停留在听过了阶段,浮光掠影听了就忘,三天之后就再想不起自己曾经听过,谈不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更别说能用在自己的生活里了。

举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心理学研究结果:鸡尾酒会效应。人的听力有选择性,即便在嘈杂的鸡尾酒会中,两个人还是可以在音乐声周围人说话声中聊天。研究也表明,人对自己名字的敏感度非常高,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也更有可能听到自己的名字。

这是个道理,你曾经听过吗?你还记得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你用过它吗?

这个道理有什么用?有用啊,有大用!这个道理证明的是人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所以,你要不想得罪人,至少别写错别人名字或者叫错!你想拉近跟人的关系,要能叫出对方名字,很多跟人打交道的岗位,这是个基本技能了,比如销售,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有的销售就练就了见一次面几年之后还能叫出名儿的本事。你能想象总是记不住客户名字或者记错的销售人员,能做好客户关系?

那对于不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这有什么用?比如线上营销,不直接跟人接触,发广告邮件,也不涉及叫出名字。

有广告大师证明,在邮件开头写上客户的名字,能有效提升广告邮件点击率。所以才有很多广告公司通过小程序,实现邮件开头插入客户名字。

那这样是不是说明会用了呢?说明开始会用了,后来他们实践多了发现,在邮件开头只喊名儿不带姓更能提升邮件点击率。比如张大海,不发尊敬的张大海先生,您好。而是,大海,你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对自己的名字敏感,尤其是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名字敏感。不管在东西方文化中,很少连名带姓喊,一般都是喊名字,比如张大海喊大海,John Smith喊John,所以大海的敏感度就比张大海要高。

于是有广告公司又实现了去掉姓的邮件群发方式。

结论似乎是,只要是跟人接触的情况这个规则都在起作用。那开个脑洞,对做培训的,做管理的有啥用?

再开个脑洞,什么时候就不能用了呢?

到这个程度,这个道理才有可能帮我们过得好一点。

你可能要问:都这么想我哪有精力?根本没时间去了解其他道理了?

听道理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好这一生才是啊。

你可能还要问:我做不到啊,记不住也不知道怎么用?那只能是持续训练自己,听到一个不错的道理就记下来,问自己怎么用。熟能生巧。

能看到这里不容易,祝我们都能过好这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