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劄丨中国历史精神(一)

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亦仅是一国人之底线而已。今乃欲为一中国之大人,一合格之中国人,不可自陷于温情与敬意,而应见历史之真与历史之重。切实担荷起责任来。温情之于担当,亦止等而下之耳。


钱先生言「历史即人生」,则一民族之历史亦一民族之人生。非材料,非见识,乃古今兆亿之吾民,心心相续,造就而成。此大心之中,遂孕育吾国之历史精神,为人所共信,人所共仰。今乃弃之不顾,可乎?


钱先生曰「民族、文化、历史皆为同一实质」。乃见孔子之教,遂成就吾民族之性情,亦遂得以变夷狄为华夏。夷夏亦不以血缘为界,以教为别;不以器物是名,循礼乃名。是故「入其国而知教」。是故「中国所以异于夷狄,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以其有礼也」。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永恒中有日新万变;日新万变中认识永恒持续的精神。」此永恒持续,亦不能仅用「历史演变之客观规律」盖之。世事万殊,而其发见于心则一也。此不易者,盖天地之德,人性之所命。徒见以物质之演进,则或恐失之。


今之公民,或为一责任之所赋,亦以用而名,器而已矣。


西人之「最高理论在教堂」,而「西泽事归西泽」。吾国所素禀,则「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君师虽作,而不能合一,盖在上易骄奢,丧其恻隐之心,则必有儒者谏诤之。「反复之不听,则易位」。然则,孔孟之道,何尝一日行于天下?惟当持志。


形而下于人生中之地位几何,则经济在人生之地位可见。


士为一「半和尚」,不出家的和尚。然而亦为「双料的和尚」。为士不可不尽其道于天下之事,亦不敢不持其志于流俗之中。程子曰「惟患夺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三十八章 当研究孩童的年龄、气质与癖性 不宜过早结束童年生活——父母不应催促儿女过早脱离童年生活,仍...
    拉法营地阅读 192评论 0 1
  • 夏日炎炎,烈日之下25岁的宗宁背着厚重的旅行包,手持登山杖走在山林中,他走到一座山峰顶上眺望山脚,此时的他早已是汗...
    我是小代同学阅读 348评论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