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一卷14
孔伋的故事
孔伋(ji)(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孔伋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领五百辆车。”
卫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是苟变在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时,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想用这种人。”
孔伋说:“国君选人任官,就像木匠选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粗壮的良木,如果有几尺朽烂,高明的木匠是不会扔掉的【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现在国君您处于战国纷争之世,正需要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件事可别让其他国家知道了。”
卫国君恍然大悟,一再拜谢:“受教受教!”
一日,在朝堂上,卫国君提出一项不正确的计划,大臣们却众口一词地附和。
孔伋下朝后对朋友感叹道:“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
朋友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孔伋说:“君主平时自以为是,群臣就都不提出自己的意见【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即使事情处理对了,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众人的意见。
何况现在大家都在附和错误的见解,在助长歪风邪气。不去考察事物真相而只喜欢听别人称赞,是昏庸的;不论是非而一味阿谀奉承,是谄媚。
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老百姓是不会乐意的,长此以往,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孔伋对卫国君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国君反问:“为什么这么说?”
孔伋回答:“我说这个话是有原因的。国君您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一个人敢纠正您的错误。
于是他们也跟着自以为是,下面的士人百姓同样也不敢去纠正他们的错误。
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们又都同声附和。称赞贤能就是大家都好,生活和顺有福。
指出错误则会被指忤逆,惹来祸事,这样下去,国家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就是你们君臣这种情况的写照吗?”
感思:两个小故事揭示大道理。
1、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在用人之道上,我们应取其所长,对其短处则应有包容之心。
所谓“弃其”,并非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而是要学会忘记、忽略那些无足轻重的瑕疵,不因此而苛责于人。
弃其,不是改其,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弃是忘记,是忽略,是不理会。
2、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在现代职场,公司或团队的文化往往深受领导者性格特质的影响。
自以为是的老大,确实容易让下属闭嘴,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氛围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领导者,一个人的优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接纳不同声音的心胸。
广开言路,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前几章的魏文侯就是很好的例证。
可历史就是不断轮回,明明有前车之鉴却仍有后来者重蹈覆辙。
因为人性的本能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