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能力决定行动力3

既然医学的推测有困难,那我们是否有其他方法,知道我的心血管功能是否匹配我当下的社会需求呢?幸运的是,心理学给我们开了一扇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海因兹·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1939年发表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认知概念的建立。

评判我们是否“适应” ,其实就是充分认知“我”的生理,和“我”的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自我认知包含两个步骤:

对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就是静静感受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是关注自己的情感,关注别人怎么看我们,却偏偏忘了关注自己身体的声音;自我评价,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正如《庄子》中写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大到一个国君,小到一个乡长,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能力、德行有所认知。

在适应层面上,有三个自我观察和评价的重点信号:

1.基本信号,比如我饿了,我困了,眼睛有点干,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心血管不适应,但如果你听不到来自身体的基本信号,后续可能有一些紧迫的信号你同样感受不到。

2.警灯信号:和危及生命的器官有关系,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比如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3.危机信号。这时候心血管适应其实已经出现不匹配了。比如心跳加快,呼吸跟不上,但是行动依然很迟缓,甚至出现头晕、无力。有了这个信号,说明情况已经很紧迫了。

如果你能注意到以上三类信号,并作出正确评价,就能大概率知道自己的心血管功能是不是适应你现在所处的状态。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给宝宝读完书,看着宝宝香香的吃完饭,也蹭完饭,准备回家,宝宝把他刚买的玩具给我玩,好吃的曲奇饼干也给我吃,喜...
    Emma是一颗开心果阅读 215评论 0 1
  • 霍元甲有不少演员刻画过,诸如李连杰、梁家仁、高雄、赵文卓、郑伊健、黄元申等等,不过要是问对谁的印象最深,当属黄元申...
    电影聚焦阅读 993评论 5 7
  • 妈妈的手像天使般的手一样,可以完成生活中很多很容易却又很难的事情。她的手很粗糙,黑黑实实,因为时间的流逝,所...
    刘伟邦阅读 419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