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闻伊
01 情绪不是天注定,而是被思维“绑架”了
凌晨3点,朋友小林发来消息:“我又崩溃了。”
因为领导在会上批评她“不够细心”,她整晚失眠,反复想:“我是不是要被辞退了?同事肯定都在看我笑话……”
可第二天得知,领导刚被总部问责,情绪失控才迁怒于她。
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情绪ABC法则。
A是事件,B是思维,C是情绪。
多数人总以为情绪(C)由事件(A)直接引发,却忽略了中间的思维(B)才是关键。
压垮你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解读方式。
02 毁掉好心情的3种毒思维,你中了几个?
灾难化思维:把小事脑补成“世界末日”
“开会发言卡壳=能力差”
“孩子成绩下滑=人生失败”……
这类思维像放大镜,把一粒灰夸张成一座山。
《认知行为疗法》书中指出:灾难化思维者会消耗70%的心理能量在“想象中的危机”,而非解决问题。
绝对化思维:用“必须”“应该”勒死自己
“我必须让所有人满意”
“孩子应该考上985”——这些看似积极的标准,实则是情绪枷锁。
心理咨询师发现:强迫性“应该思维”患者,焦虑程度是常人的3倍。
标签化思维:用一句话否定整个人生
一次被分手就认定“我不配被爱”,一次失业就自嘲“我是个废物”。
这类思维如同黑色滤镜,让人看不见其他可能性。
03 三步替换毒思维,把情绪开关握在自己手里
按下暂停键:给大脑装个“报警器”
当情绪即将失控时,立刻深呼吸并自问:“此刻我的脑海里飘过了哪些话?”
把自动跳出的负面想法写在纸上,例如:“领导批评我=我毫无价值”。
启动侦探模式:用事实打败幻想
针对写下的想法,列出证据:“过去三年我的考核都是A”
“上周客户还表扬我的方案”——你会发现,90%的焦虑都站不住脚。
改写人生剧本:把“灾难片”换成“成长片”
把“我完蛋了”改成“这件事能教我什么”,把“所有人都讨厌我”换成“至少闺蜜一直支持我”。
清华大学心理学实验证明:每天练习积极叙事,1个月后抑郁情绪下降40%。
04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给思维“排毒”
作家林清玄曾说:“人生的黑夜也没什么不好,愈是黑暗的晚上,星星与月亮就愈是美丽。”
情绪就像天气,总有阴晴不定的时候。但当我们看清思维如何“伪造乌云”,就能亲手拨开迷雾。
下次情绪失控时,别急着抱怨命运,先检查你的思维:
是否把猜想当成了事实?
是否用“永远”“所有人”夸大问题?
是否忽略了那些温暖明亮的证据?
记住:你改变不了天气,但可以随时带上自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