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北郊邙山乡冢头村东侧,有一座巨大的墓冢,长期不知墓主身份。清代,洛阳知县龚松林认为这里是汉冲帝怀陵,并且在墓前竖立石碑。新中国成立以后,结合周围出土墓志,初步判断此墓是北魏宣武帝景陵——
2023年5月2日上午,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内,参观完陈列展览以后,我和朋友来到旁边的北魏景陵。正值五一假期,这里游人很多,在地宫入口处,排起长约50米的队伍。2010年2月18日清晨,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到处都是空空荡荡,看不见几个人影儿。
景陵位于北邙山顶部,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封土略呈圆形,高度约25米,直径约110米。站在此地,放眼南望,风光秀丽,可以俯瞰洛阳城。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朝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北邙山上,登临北魏宣武帝陵,观察驻守于洛阳城西苑的王世充军队。
1991年6月1日至8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景陵进行发掘,由于墓葬被盗严重,出土文物价值不高。但是,作为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景陵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6月25日,景陵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经过重新修复,景陵地宫对外开放,成为洛阳古墓博物馆内的重要景点。景陵坐北朝南,在地宫入口处,根据北魏石窟的风格,结合北魏建筑的构件,修建起一座券形的仿木结构门楼。
1991年,考古发掘结束以后,在景陵地宫入口处南侧约10米,发现一尊俯卧于地面残高约2.9米的石刻武士雕像。它的头部残缺,颈部以下完好,身穿广袖袍服,双手平举胸前拄剑。如今,经过修复,安装头部,将这件石人竖立于地宫入口处西侧。同时,根据这件石人,复原了一件相同的石人,安放在地宫入口处东侧。
在炎炎烈日之下,排队大约五分钟,终于进入地宫内,凉风扑面而来,顿感清爽舒适。在长长的墓道上,依然挤满了游客,还需要排队才能够进入墓室参观。
这座地宫位于封土正下方,为青砖垒砌的单室墓结构,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等四个部分组成。地宫平面呈“甲”字形,全长约55米,前段为土坯,后段为砖砌。
沿着拱形的墓道,向下行走约36米,两侧的墙壁和底面均为生土。在墓道后段长约4.5米处,两侧的墙壁和底面用青条砖铺砌,北侧依次是第一道封门砖墙、前甬道、第二道封门砖墙、后甬道、墓门和墓室。
穿过墓道和前甬道,迎面出现两件高约1.5米的武士俑。它们应该是根据北魏出土陶俑制作的复制品,身穿披风和铠甲,手执长剑和盾牌,怒目圆睁,威武勇猛。
在武士身后,后甬道尽头,镶嵌着一座石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当时,发掘此墓的时候,只有门下坎保持原位,其他石构件胡乱堆放在墓室南部的地面上。
穿过后甬道,走进石门,便是墓室。这里平面略呈方形,四壁中部稍向外弧,最大边长约7米,面积约46平方米。墓顶四角攒尖,底部铺砌石板,结构严密,非常坚固。墓室内部,分为东、西两半部分,分别摆放随葬品和石棺床。
在石棺床上,摆放着一件石棺,并非景陵地宫内出土的文物。目前,在洛阳地区,发现十多件北魏石棺,大多表面雕刻着图案,由盖、底、左右帮、前后挡等六块石板组合而成,体形厚重,前高而宽,后窄而低。但是,不知道这件石棺是哪里出土的?
宣武帝元恪(483—515),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的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太和七年(483),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北魏孝文帝去世,元恪继位于鲁阳,由“六辅”秉政。
他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北攻打柔然,向南朝发动战争,国家曾经强盛一时。在位后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败。延昌四年(515),驾崩于式乾殿,年仅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葬于景陵,谥号宣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