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第五项修炼》No.10,苏语嫣

今天的拆页来自第八章 《自我超越》

拆页十一

P139

我们用“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一词,来描述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修炼。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能不断为创造自己真心追求的生命成果而扩展自己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出自组织中的个人对不断学习的追求。

超越和精通

自我超越不局限在能力和技巧方面,尽管它要以能力和技巧为基础。它也不局限在精神的拓展或开放,尽管它也需要精神的成长。它旨在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以被动反应的观点去生活,而是从主动创造的视角去生活。

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时,它包括了两方面行动。首先,它不断澄清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花太多时间,应付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以至于忘记了,我们原来是为什么来到这条道路上的。结果,关于什么对我们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却只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认识。

其次,它还包括不断地学习如何更清晰地观察现实。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之所以陷在毫无裨益的关系纠葛里不能自拔,是因为他们总装出一切都正常的样子。比如,在我们参加的商务会议上,每个人都说“我们一切都在按计划正常进行”。而认真研究后会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了解你现在在哪儿,是件至关重要的事。

把愿景(我们想要的)和清晰的现实图像(我们现在相对于愿景所处的位置)并列在一起,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创造性张力”,即把两者拉到一起的力量,它是张力寻求释放的自然倾向。自我超越的精义,就是学习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生发和保持创造性张力。

在这里,“学习”指的不是获取更多信息,而是拓展实现我们生话中真正渴望的成果的能力。这是终身的生成性学习。而如果没有各级员工在实践中进行这种学习,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

很遗憾的是,“超越”( mastery)一词,带有对人或物进行支配和控制的含义。但其实它也可以表达一种特殊的精通和熟练。比如,一位技术精湛的手艺人,不是控制陶器或编织品。而手艺人的技巧,会让作坊生产出最好的陶器或编织品。类似的是,自我超越是指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包括个人和职业等方面,都有一种特殊的精通和熟练。

「I,重述知识」

拆页中的自我超越的解读和你过去理解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新的启示。

1.过去理解:“自我超越”是指一个人总能看清自己的现状和能力,并为了实现自我愿景而集中力量,不断培养技能,跳出舒适区,战胜自己,实现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核心在于有一种向上的视角和低头看眼下的洞察。

2.不同之处:①构成方面,原先以为自我超越主要由能力构成,不知道还有技巧。 ②特点方面,原先以为自我超越主要展示的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不知道其包含了两方面行动,特别是“不断澄清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和“不断地学习如何更清晰地观察现实”的精准描述。在自己的认知里,有可能自我愿景并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同时,低头看眼下的洞察,并不一定是观察现实,也并不一定观察清晰。③范围方面,原先以为自我超越主要体现在个人学习成长,更多以高超于他人的技能为主,不知道自我超越其实涵盖生活的每个方面,也包括精通和熟练。

3.新启示:①在自己的学习成长道路上,除了不断修炼技能,更重要的定期复盘反省,询问自己“这对我重要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②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停下来,看看其他人的视角,问问自己“我所理解的认为的是现实么?我的认识清晰么?”③在工作、生活的关键阶段,我需要始终牢记这2点的结合(对我最重要的和清晰的现实),以此指引我的自我超越道路。

说明,关于自我超越的修炼内容

书中关于自我超越的修炼

要领悟自我超越修炼之道,首先得把它视为必须通过实践产生有用结果的一项修炼,它包括一系列原则和实践方法。像成就艺术大师需要不断练习一样,以下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就是不断拓展自我超越修炼的基础工作。

书中讲到,自我超越修炼的原则和实践方法有:个人愿景、保持必要的张力、“结构性冲突”,你无能为力的力量、对真相的承诺、运用潜意识,就是说你正不必都明白。

我从中选择了“保持必要的张力、“结构性冲突”,你无能为力的力量”这两个作为今天和明天的拆页

拆页十二

P148

保持必要的张力

人们通常感到,谈论自己的愿景,哪怕是很清晰的愿景,也会有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愿景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我想自己开个公司”,但是,“我没有资金”。或者,“我想从事我真心喜欢的职业”,但“我还得挣钱糊口”。这些差距可能会使愿景看似不切实际,或者纯属想象。它们可能会令我们感到气馁,或没有希望。但是,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假如没有差距,就没有任何追求愿景的行动的必要。其实,这个差距正是创造性能量的源泉。我们把这个差距叫做创造性张力( creative tension)。

假设在你的愿景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橡皮带。如果拉伸橡皮带,它就会产生张力,这代表了愿景与现实间的张力。张力寻求做什么呢?只能是减小或释放。要减小张力,可行的方法只有两种:让现实向愿景靠拢,或是让愿景向现实靠拢。能够实现哪种方法,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自己的愿景创造性张力的原理,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融合了该项修炼的所有要素。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对其产生误解,例如“张力”这个词似乎就暗含了焦虑和压力的含义。但是,创造性张力并不会带来任何特殊的感受。它是一种力量,在我们认识到愿景与现实不一致时,这种力量便会发挥作用。

然而,创造性张力往往会导致与焦虑相关的感受或情绪,例如悲伤、沮绝望、担忧等。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将这些情绪与创造性张力相混淆。人们会认为,创造的过程要完全处于焦虑状态。但是,创性张力存在时产生的这种“负面”情绪,并非创造性张力本身: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上述这些情绪,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张力(emotension)。

如果我们没能分辨情感张力和创造性张力,那就相当于预先降低了自己的愿景。愿景没有实现时,如果我们感到极度沮丧,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冲动要舒缓这种沮丧情绪。最直接的舒缓方法就是:降低愿景!“哦,高尔夫球嘛,其实打75杆也没那么重要,我打到80多就很开心了。”

或者你会说:“其实我并不在乎能不能参加演出。反正我怎么样都是要当音乐老师来挣钱的,我只关注这个就足够了。”缓解情感张力的过程十分隐匿,因为它能在人们并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愿景是产生创造性张力的一个端点,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完全掌控的一个端点,只要对它进行调整,情感张力总能得到舒缓的。我们厌恶的情绪消失了,因为它产生的根源,即创造性张力,被减弱了。于是,目标离现实近了一大步。从情感张力中解脱十分容易,我们作出的唯一牺牲,却正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即我们的愿景。

情感张力的作用机制,与第7章神奇科技公司中遭遇的目标侵蚀作用机制十分相似。创造性张力和情感张力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转移负担的现象,其过程类似于目标侵蚀的作用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我们的愿景与现实不一致时,它们之间的差距(创造性张力)可以用两种方法消除。图下方的负反馈过程代表“根本解决法”:努力使现实向愿景靠拢。然而,改变现状是需要时间的。这就产生了图上方的负反馈过程。它包括沮丧和情感张力,属于降低愿景、使其靠近现实的“症状缓解法”。

但是,愿景的一次性降低往往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新的压力迟早会出现,会使现实离(新的、已经降低了的)愿景更远,于是降低愿景的压力又增加了。接着就出现了经典的“转移负担”现象。无法达成目标、产生挫败感、降低愿景、暂时减轻负担、又产生新压力、再降低愿景,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正反馈循环。结果,“负担”就越来越多地被转移到降低愿景上。

「I,重述知识」

简述创造性张力,并用一个例子说明创造性张力和情感张力的作用过程。

1.创造性张力:是指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具有激发创造力的能量。运用过程体现为2个方向:现实趋向愿景调整,愿景趋向现实调整。同时,创造性张力与情感张力紧密关联,导致大多数情况下会进行第二种方法的运用,从而导致出现转移负担的现象。

2.例子:

举个例子,去年11月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年底前过完三级,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景,我计划自己每周练级一次,每天写一份预备表。

11月我还卡在2-4,这意味着我离愿景还差4个级别,而且都是高难度的那种,加上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事件安排,我发现自己做不到每天一份预备表,也没有很大把握在年前过完三级,但是这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很焦虑、很无奈、很迫切。为此,我弱弱的安慰自己,修改了行动计划,将目标调整为春节前过完三级。于是,我开始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

然而当我拟定2019年度目标的时候,我发现春节前过完三级的目标也是不现实的(参照其他小伙伴和自己前期的过级情况),我再一次感到颓败,不仅没法实现自己当初入帮制定的升级目标,就连制定的目标都是不合理的。当看到自己想要的离自己那么远的时候,特别是自己在努力拼搏却无法靠近的时候,内心很是打击、难过。

于是,1月4日至6日,我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花了3天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对自己做了一次梳理。详细阅读邹小强老师的新书《只管去做》,我写自己的愿景,认真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按照smart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年度目标,然后依次分化为季度目标、月度目标,周计划、日计划。做完我的2019年度计划后,我的内心是舒畅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早上起来、白天交际、晚上休息,我都不会向以前一样随波逐流、迷迷糊糊或者只盯着写预备表。

因为我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每天从早到晚,我都能够看到一根杆子立在我面前,上面画着我想要的画面。每天看着她,我就知道我要去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可以再做点什么让情况更好,每天我的成就如何。原先的焦虑也没有了,转而换之的是发自内心的动力和热情。


写便签 20190116  14:51-16:21 pm 共计耗时90分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