钊和好朋友一起去打羽毛球,走出来时,只看到了好朋友,钊随口问到:“你妈妈呢”?
“死啦”。
说完,俩人一起捧腹大笑。
这样的场景发生了好几次,每一次,我的心境都会有所变化。
第一次:这孩子怎么说话没轻没重的?
第二次:又来了,他妈妈怎么不管管呢?
第三次:不会是亲子关系不好吧(开始分析)?
…………
第四次:他还真是敢说,说实话,有点佩服他小小的勇气!
第五次: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恶意呢。
第六次:感觉好真实!
第六次的我的感觉最为清晰,因为我能清晰的看到他眼中的神采,看到他的妈妈走过来,嗔怒的拍拍他的小脑袋,看到娘俩就一个问题深入的交流,不急不躁。
原来,一切都是我的影射!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
投射什么呢?一个小小的,必须懂礼貌,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童年的时候,妈妈以孝顺媳妇的名义名扬关内外,她对奶奶非常的孝顺,所以,我从小习得的就是要对长辈尊敬,好好说话,不可以乱开玩笑,不可以大声说话那样不像一个女孩子。
所以,孩子那样说妈妈,就如一个石块,扔进池塘,在我心中荡起万千波澜,而那个不能承载的背后,是那个从小要乖巧听话孝敬长辈的小小孩。
所以,我对自己似乎总是那么不够满意,离心中的那个优秀似乎总是差上一截。
长大以后,我的情况并没有如“树大自然直”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学,学霸,一等奖学金,工作后认真努力,这一切并未给我带来真正安心和幸福的感觉。我离开故乡,来到淄博,以为这样就可以离开那个不够优秀的自己。一切看似崭新的开始,没有人熟悉我,没有人知道我追求完美,不会有人知道认真的背后我有浮躁的毛病,不会有人知道随便我走进哪个房间,就会施展“才华”,尽显风头让别人连句话都插不上。
我以为,这样我所有的缺点就都不会被发现。
我还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收获尽可能多的美誉,这样就可以把那些“阴影”压下。
结果我发现,我错了,无论在那里,总还是原来那个我。
慢慢的,我意识到,我的这些所谓的“缺点”,其实也是别人经常欣赏我的优点。它是我的一部分,怪不得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它们“改掉”。
正如有丑才有美,有恶才有善,有了饥饿的感觉,才会有吃饱的满足。
而我能做的,只是接纳。
接纳从哪里来?
当我开着车进地下车库把车头蹭的面目全非时,老公第一个反应问我你没事吧,人没事就好。
当我断舍离入了迷,把厨房里的东西大包小包送出家门,而后心血来潮重新购入新锅具时,老公轻描淡写的来一句:又换锅啦?
当我忘记关掉煤气,差点把房子点了时,他默默的打开所有窗户,然后让我们先出门避避“风头”。
…………
而这些,我鄙视自己的,厌恶自己的,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在老公那里云淡风轻,每每问他,被告之“人无完人啊”!
联想到自己,却对他的“不足”追根究底,让其保证“永不再犯”。
比如:袜子脱下来不可以放在沙发上,脏衣服不可以随手乱扔,厨房没收拾好不可以先玩电脑………………
妈呀,写到这里,简直了!
所有的根源,都在于我能否接纳?就像接纳那个孩子可以那样说妈妈,就像老公可以接纳我的不足,就像孩子经常鼓励我:妈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放过的,只是自己。
所以,当我看到钊有时也会坦然的对好朋友说“我妈妈也死啦”,而后两人哈哈大笑时,我不再起波澜;当两个孩子在车里闹得车顶都要被掀翻时,我反而会羡慕他们的放得开;老公晚归回家,我会倒上蜂蜜水,先让他睡下而不再坚持今日事必须今日谈清楚。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慢慢的,渗透的,毫无觉察的过程吧。当我努力追求透明,我在努力的追求真实,它意味着敞开心扉,返璞归真,回归原本的自我。
这样的我,不完美,但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