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然无法忘记,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我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为年轻没有经验,所以事事都争着表现,想引起领导们的看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没多久,我就独享了领导的宠爱——加班。
这一天,我独自忙完了手头上的工作,已经深夜十二点了。走出公司大楼,四周空无一人。忽然天空传来一阵轰鸣声,我抬头一看,漆黑的天空中漂浮着一个球形的发光体,幽幽地旋转着,像是我正打算走三个街角去吃的灌汤包。我正准备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奇景,却发现身体不受控制。更让我恐慌的是,那个比我还大的灌汤包正缓缓落在我的面前,裹挟着一股巨大的气流,几乎将我掀倒,即便如此,我还是动弹不得。
这时,那个巨大的灌汤包,就在我的眼前,闪闪发光……
我一边看着你们眼睛里的期待,一边侃侃而谈,仿佛这不是一个我刚编的故事,实际上它是。
我不是有意欺瞒,只不过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引题,而这种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之中频繁出现,而且屡试不爽。
只要在生活中稍微留意下,相信大家很容易就会发现,不管是一篇以各种媒介输出的文章,还是一场发人省醒的演讲,抑或是一次生活和工作上的交流,我们总是很容易记住藏在其中的故事性情节,并随之记住那些讲故事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爱听故事?为什么人们爱讲故事?为什么故事具备影响力?
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一书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安妮特同样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故事聆听当中,发现故事天生自带吸引人的光环,这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促进。于是她在其著作《故事思维》中,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具象化,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并为之作出了新的定义,也即书名:故事思维。
人们天生都爱听故事,期待开始、过程和结局,但是人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期待。一个优秀的故事包含着情感和精神的传达,我们爱听故事,其实源于自身对情感和精神的追求。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精神和情感都会趋于丰满,所以,听故事,实际上是在审视自身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一种天性。
一个拥有“故事思维”的人,擅长用故事来代替枯燥的道理输出,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间触及了我们的天性,才产生了强大的信任和影响力。而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如果你拥有了“故事思维”,你将会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上,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影响力。
安妮特在《故事思维》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人际沟通中常见的六大类故事,并细化了应用场景,从生活中的获取信任到工作中的赢得合作,通过许多充满吸引力的故事和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来证明故事思维对于沟通的独特影响力。为了方便理解,我归纳了三点,分别是故事的吸引、故事的表达和故事的影响。
一、故事的吸引:直白的真相令人畏惧,人们需要故事
沟通最基础的目的就是表达信息,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可,所以急于表达信息,但每个人又总对他人抱有防备,所以吝于接受信息。
如果我们需要去促成一件事,去说服一个人,那么一定需要影响到对方的思想。
但就像安妮特书中所讲,人们认为任何试图影响他人的人都想从中获利,这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潜意识里断定,你的获利就是他们的损失,这也是人之常情。
是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怀疑,恶化他人的动机,这时候粗暴的道理输出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更加凸显你有所图谋。
这时,不妨换个角度,怀疑他人是人之常情,那么,相信自己也是人之常情。而故事思维的作用,就是让人们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
我想告诉你一个答案,但我不会直接给你,我会先告诉你一个故事,让你自己通过故事去寻求答案,人总是相信自己寻求所得,即便那个答案,就是我想告诉你的。
二、故事的表达: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故事的力量在于影响而不是强迫,所以,故事思维是一种温柔的艺术。
安妮特说过:一个好的故事,口头表达在其中只能起到15%的作用。人们不会一直关注你在讲什么,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讲故事,你不愿也不会被人当成一个收音机。
你的形象是故事的载体,所以不可忽视。封面可以奠定一本书的第一印象,故事又何尝不是呢?“封面”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我是谁?”、“我为何在此?”,这是奠定第一印象的的这两大问题,如果故事的开场你不能解答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印象的话,听众就会在心里给你编造一个更差的。并且根据我的人生经验,人们并不乐意去改变已经产生的印象。
翻开“封面”,就是新鲜的内容。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是需要辅助的,比如纸张和排版,劣质的盗版书看得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
故事的辅助即是身体语言,可以让听众不得不注意你,表情可以给人以情绪上的共鸣,手势可以给人以想象引导。
讲好一个故事是需要氛围的,如果没有,那你就必须创造它。你要讲述一段悲伤的故事,总不好脸上挂着微笑;你要描述一段紧张的经历,就要让听众想象出这是真实的存在。让听众看见、听见、触摸你的故事,这就是你的责任。
总而言之,要想讲好一个故事,就不能让听众只把它当成一个故事。
三、故事的影响力:好故事应该是甜的
人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动物,复杂在于我们并不能完全堪破人性,你不能我也不能,所以故事并不万能。简单就在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并不只是说明物质上的利益,也有精神上的追求,每个人行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打算用故事影响对方的想法,那么对方的目的,就必须是你故事的核心;就像你要吸引蜜蜂,就会采一朵花。
你以为蜜蜂的目的是采花,所以你采了一朵花等待蜜蜂,但是蜜蜂没来,因为花到处都是。当你开始了解到,蜜蜂的目的其实是蜂蜜,于是你在一块木板上涂上蜂蜜,蜜蜂就来了,而且是一窝蜜蜂。
故事的影响力就如同蜂蜜:一、它会引来蜜蜂,蜜蜂会引来更多蜜蜂;二、它是甜的。
所以你要知道,好故事的核心就是,它是甜的。
法国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是啊,人类并不比猩猩强壮,也不如孔雀美丽,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赋予这根苇草上的思想和尊严,当我们不再如同苇草一样仅仅满足于生存时,我们需要思想,需要故事。
如果你想在力量上打倒别人,你应该学习搏击技术;如果你想在思想上影响别人,不妨学习一下故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