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在道义与利益的永恒张力中,个体应当如何抉择?始终奉行道义而舍弃利益,这种选择是否真正具有正当性与智慧?
这个问题的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其正当性与智慧高度依赖于情境、代价、以及“道义”与“利益”本身的具体内涵。
它的正当性,源于人对更高尚价值的追求和维护社会存续的基石(如诚信、公正、仁慈)。一个完全逐利而毫无道义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无法形成文明。
它的“不智慧”,则可能体现在对现实复杂性的忽视。绝对的“舍利取义”可能导致个体的毁灭或对更大人群的间接伤害,从而变得僵化与迂腐。
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权衡:不是简单地“选择其一”,而是尽力去定义何为“大义”,并思考如何以最小的、必要的代价去践行它,甚至追求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义利合一”。
二、文学作品应如何反映这种抉择?
文学不是道德教科书,它的任务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极其忠实地、深刻地呈现这种抉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悲剧性**。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反映这一主题:
1. 拒绝脸谱化,深入剖析角色的内心挣扎
文学作品不应将角色塑造为“道义英雄”或“利益小人”的符号。恰恰相反,它应该照亮角色在“义利”抉择前的犹豫、恐惧、计算和自我说服。
例证:《悲惨世界》中的警官沙威。沙威并非简单的反派。他一生恪守“法律”(他心中的“义”),追捕冉阿让(一个为生存打破法律,但此后一生行善的人)。他的“义”与冉阿让所代表的“慈悲”、“仁爱”之道义发生了剧烈冲突。最终,这种冲突摧毁了他的世界观,他无法用自己旧的“义利”计算框架来理解冉阿让,只能选择投河自尽。这个悲剧深刻揭示了不同“道义”体系之间的碰撞,远比“好坏”二分法复杂。
2. 展现抉择的沉重代价与无法两全的悲剧性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敢于展现“正确选择”背后的残酷代价,从而凸显抉择的重量。选择道义往往意味着失去,文学要做的就是凝视这种失去。
例证:《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他选择为家族和七万忠魂昭雪(践行道义),这个选择的代价是彻底牺牲个人的健康、身份和寿命。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利”(个人的安稳、幸福、爱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朋友和爱人(涉及另一种“义”的冲突)。作品没有美化这种牺牲,而是深刻描绘了其惨烈与无奈,让观众在敬仰的同时也感到心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
3. 构建复杂的情境,模糊“义”与“利”的边界
高明的文学会设置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让“义”和“利”纠缠不清,让读者也无法轻易判断。
例证:《潜伏》等优质谍战剧。余则成们必须说谎、利用甚至牺牲同伴(这违背普遍意义上的“义”),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民族大义(更高的“义”)。他们的个人利益(活下去、与爱人相守)又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这种情境迫使观众思考: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是否可以使用不那么高尚的手段?个人的“利”在多大程度上应该让位于集体的“义”?这种模糊性正是文学思考的开始。
4. 追问“道义”的来源与定义,而非视其为既定真理
文学不应被动接受社会既定的“道义”观念,而应主动**追问、反思甚至挑战它。“义”是谁的义?它是否绝对正确?
例证:《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是一种“义”,但其中也包含了滥杀无辜(如李逵劈杀小衙内)、兄弟义气高于社会法度的内容。现代读者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正是文学引发的思考:当不同的“义”(兄弟之义、江湖之义、社会公义)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作品本身并没有提供简单答案,而是展现了这种复杂性。
5. 描绘“义利合一”的理想及其破灭
文学既描绘挣扎,也描绘理想。它可以展现人物对“义利合一”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会诚实地展现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的脆弱性与艰难。
例证: 许多商业题材的小说中,主角试图创立一家“既有良心又能赚钱”的企业。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两者间的巨大拉扯。最终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对现实最有力的 commentary(评论)。
总结:文学作品反映“义利之辩”的最高境界,不是充当法官,而是成为一面清晰的镜子、一个复杂的战场、一位深刻的哲学家。
它通过刻画挣扎,让我们共情,通过呈现代价,让我们敬畏,通过模糊边界,让我们思考,通过追问本源,让我们清醒。
最终,它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该选哪一边,而是赋予我们进行这种抉择所需的洞察力、勇气和悲悯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个宇宙的波澜。这正是文学在面对永恒道德命题时,无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