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沉于感官的享乐,因此要有所取舍。
感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怎么可能,正常状态下,就分辨颜色是眼睛的功能,听取乐音是耳朵的功用,摄取味道是舌头的分辨,与世界的交流就是这些感官,我们很怕丧失这些功能,疫情期间暂时丧失味觉人一定感触颇深,不能尝出味来,我们首先怀疑我还是人类吗!老子如此说,究竟所谓何来!五色缤纷,五音悠扬,五味美妙,多么美的世界,可这些让你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两千年前就知道,天空不是蓝色,现在科学解释天空蓝色是短波光蓝色穿过大气层时散射的结果。这还是天空,生活中我们看到各种颜色,是因为物体上的光线在照射下,会发生吸收、反射和透射等现象。眼睛也起到了作用,那物体究竟是什么颜色,谁定义的。同理可推听觉和味觉,我们是不是被事物迷惑了,成了有眼睛有耳朵的“眼盲心瞎”之人。驰骋畋猎让心不癫狂,难得之货让行为有偏失。这是追逐的结果,追逐猎物,追逐难得之货——金玉珠宝类,你就是得用尽心思,想尽办法,才能获得,行为难免有失。
结尾“去彼取此”的“彼”和“此”是代词,究竟指代什么呢?研究到此,我破费了些周折,伏案小憩时突然灵光一闪,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株古木,参天耸立,枝叶覆盖,老子端坐树下,几名弟子神色端正,聆听老师的教诲。慈祥的先生,望着弟子们,款款说道:“我为你们开启圣人之路吧!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让人眼光缭乱;喧嚣嘈杂的管弦之声使人听觉失灵;滋味不一的各类美食使人口不辨味;纵情骑马射猎让人神志狂乱;奇珍异宝让人做出失德之行。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我们摒弃物欲诱惑的尘俗之处,来到这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踏上‘道’的旅途。”这个画面闪现之后,“彼”和“此”的指代清晰了。我终于让自己信服了。
我觉得这一章,有两点要强调,一是如何不被外相迷惑;二是人生意义是什么。
“圣人为腹不为目”与第三章“实其腹”连通起来,我们知道三章所谓满足百姓基本的温饱需求,到了第十二章,我们看到什么,圣人也是以饱腹为目标,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不求身欲,只求道果。“为腹不为目”,里面包含着也不为耳,不为鼻,不为舌,不为身。就是饱腹以外的贪求。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与此类同。王守仁《答人问道》最能说明问题:“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也是从“ 修行何必寻高山,日常点滴皆是禅。饥来吃饭香满屋,倦来眠时梦也甜。修行路上无他物,只此一心最玄玄”来的修身并非高远难及之事,而在于日常生活之点点滴滴。饥则食,倦则眠,顺其自然。
那真正的颜色,真正的乐音,真正的美味,又是什么呢?还有待我们思考探查呀!